管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
大村镇扎实开展“三好”服务提升行动,做好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梁云霄
农村改厕三分在建、七分靠管,后期管护作为农村改厕的关键一环,是“小厕所”凸显“大民生”的关键。今年以来,大村镇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三好”服务提升行动,积极落实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力求让农村厕所“改得满意、用得安心、护得周全、管得长久”。
>>完善“好”机制<<
顶格推进管养工作
厕所“改得好”,需要“落实好”。大村镇制定了改厕后期管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多边形”工作机制,明确从管护主体、管护方式、管护年限、资金保障和奖惩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农村户厕后期管护进行规范。
同时,充分发挥齐抓共管作用,由镇乡村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镇纪委、党建办、财政所、人居环境办、驻村办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抓好农村厕所的管养工作。开展农村户厕后续管护专项检查,在镇党政联席会议中专项汇报农村厕所管养工作动态,集体研究工作中的普遍性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压实管护责任,由相关村庄与行业部门限期整改,联动推进。截至目前,115个网格已全部检查完成,累计下发了19期专项通报,集中梳理问题50余项,并全部整改完成。
>>营造“好”氛围<<
倡树文明生活方式
“刚开始入户走访时,发现部分村民没有使用新厕所。通过交流得知,有的村民以为新厕所的管护需要花费很多钱,有的以为旱厕改为水冲厕后就不能攒农家肥了。”大村镇乡村规划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龙震介绍,了解情况后,大村镇充分利用村庄广播、微信群和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厕所管护政策和使用方法等内容。目前,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想法,开始学会并习惯使用新厕所。
厕所“改得好”,也得“用得好”。大村镇积极调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社会治理专职网格员等力量,结合“我爱读书100天”“邻居节”“科普进社区”等活动,深入宣传农村厕改的重要意义,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大村镇共开展卫生广播宣讲80余次,发放明白纸1.3万余份,组织开展活动30余次,讲文明、爱卫生、树新风的氛围蔚然成风。
>>打造“好”队伍<<
高效解决管护难题
厕所“用得好”,还得“长期用”。大村镇召集驻村办、各村庄开展专项工作培训会3次,对管护主体与责任、管护方式方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建立镇、新村、网格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成立农户厕所管护服务队伍,设置维修电话和监督电话“双服务”热线,确保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提供维修服务,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志愿者们经常巡逻查看厕所的排气管、盖板是不是完好,发现有破损会第一时间更换。有一次我家厕所冲不下去水,我打了维修电话后,村里立马安排人来修了,不到1小时就修好了,太迅速了。”谈起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理务关村村民刘先生赞不绝口。
下一步,大村镇将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将农村厕所管养工作做细做实,不断探索优质服务新举措,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显实效,切实提升全镇农村厕所质量,以“小厕所”助推“大民生”,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