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台街道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四届岛耳河螃蟹节开幕
稻香蟹肥托起富民新产业

市民争相品尝新鲜出锅的螃蟹。

岛耳河螃蟹收网上岸。
□本报记者 周莹
9月22日,“相约丰收节,和美岛耳河”王台街道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四届岛耳河螃蟹节开幕。肥美的梭子蟹、香嫩的稻花蟹让来到这里的人们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秋日蟹香。
节庆搭台、经济唱戏,螃蟹节已经成为王台街道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近年来,王台街道围绕“蟹”字做文章,不断加大螃蟹产业扶持力度,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岛耳河螃蟹,如今不但叫得响、卖得远,还成为了当地的一大产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王牌”。
>>喜获丰收<<
金秋时节蟹飘香
魏家岛耳河村地处洋河、巨洋河、错水河、龙泉河和跃进河五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交融出独特的“两合水”环境,因此孕育出了许多特色水产品,其中梭子蟹和稻花蟹尤为著名。每年丰收节之际,这里都会举行螃蟹节,把乡村的特色产业展示、介绍给四面八方的人们。
“收网喽!”养殖区梭子蟹池旁,随着一声吆喝,养殖户们换好作业服,撸起袖子下水收网。一只只大螃蟹随着网子从池中提了出来,养殖户们利索地把它们一一摘下,再小心地掷入盆里。随着一盆盆大螃蟹新鲜上岸,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魏家岛耳河的梭子蟹养殖面积3000亩、亩产150斤,市场价约60元至70元每斤。养殖过程中喂食小黄花鱼、蛤蜊等鲜活食物,蟹子成熟后个大、肉多、味道鲜香。稻花蟹生长过程中摄食稻田中的稻花、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收获时个大盖圆、膏满黄肥、蟹香厚重。目前,魏家岛耳河稻花蟹养殖面积200亩、亩产200斤,市场价约在100元每斤。
在与节会同步开启的农产品推介展销会上,一只只梭子蟹、稻花蟹爬满蟹笼,接受着来自消费者们的“检阅”,一家家商户忙得不亦乐乎。展销会还特别设置了直播专区,网友们动动手指即可“坐等”特产送货上门。
>>蟹稻共养<<
蹚出致富新路子
近年来,魏家岛耳河村积极探索稻田养蟹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螃蟹和水稻品质,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
“我们出产的大米一点也不愁卖,现在的订单已经超过一万斤了。”岛耳河水产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魏玉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种植的‘圣香66’精米价格是60多元一斤,一亩稻田的水稻收成就接近5万元,再加上每亩二百斤的螃蟹,又有了近两万元的收入。”
“我们利用的是代管模式,通过从老百姓手里流转土地,交由专业公司统一科学管理。”岛耳河水产合作社负责人魏希壮说,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以每亩1200元的标准获取收益,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在地里“打工”。“原本的粗放式耕种方式难以形成产业,并且村民能够获取的收入并不高,但现在,不算土地流转金,村民每月能实现3000元左右的收入。”魏希壮告诉记者,合作社还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结合当地传统特色工艺,建成了虾蟹酱加工坊,年产虾蟹酱2万斤,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以蟹为媒<<
加快农文旅融合
近年来,王台街道积极借势借力,培育了岛耳河水产、沙沟西瓜、岳家蜜桃等“三山三水”特色农产品10余种,酥梨、虾仔酱等特色农产品组团亮相大型商超;网络联办了桃花节、西瓜节、螃蟹节等特色节会,充分展现王台农产品品质形象;打造了沙沟、岛耳河等6条精品旅游路线,进一步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王台街道以蟹为媒,拉动了当地食品加工、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等2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构建起了惠及周边多个网格、产值达千万元的“螃蟹全产业链”,“岛耳河螃蟹”成了实打实的富民“金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