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税惠护航助企业扬帆“一带一路”

新区税务部门通过创优跨境税收服务等举措,助力外资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薛彦媛 陈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成立四周年。如何使企业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走出去、引进来”,跑出发展“加速度”?西海岸新区税务部门通过汇聚专业人才、创优各项跨境税收服务举措等,服务外资外贸企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上门送政策
  助力企业“走出去”

  今年以来,黄岛区税务局汇聚了懂政策、知法律、通外语、会数据分析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成立以带头人尹彩霞命名的“国际税收管理彩霞创新工作室”,擦亮国际税收管理服务品牌,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6个海外子公司、7个省级公共海外仓、8大市场区域、50余个国家或地区业务、2000余家全球知名合作供应商……随着贸易全球化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易瑞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逐步搭建起全国首家油气能源垂直领域的工业品跨境产业互联网平台。国际业务蒸蒸日上,随之而来的税收协定待遇享受问题也逐渐增多。
  “我们的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彩霞工作室’上门服务,帮助我们了解跨国税收政策,各个疑难杂症迎刃而解。”该公司财务总监马杰表示,这得益于“彩霞工作室”的“一企一档”服务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应用提升工作成果转化,针对各企业业务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全面梳理税收协定政策,量身定制涉外税收应对专题方案,为企业“走出去”去阻力、添动力。

  提质优服务
  当好外企“娘家人”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而青岛论坛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主要活动,与东亚海洋博览会一起,成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
  2023东亚海洋博览会期间,黄岛区税务局“税心易企”服务站入驻展会。活动现场,税务工作人员为参展的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企业代表发放《国外居民来青投资税收指南》,帮助企业了解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外商投资信心,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纳税服务增强了我们在此继续投资经营的信心。我们将加大投资,扩大生产,深耕中国市场。”青岛胜代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刘超告诉记者。
  据悉,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破碎机、挖掘机及其配套机械和零部件设计、制造的外资企业。由于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资金周转存在困难。对此,黄岛区税务局主动对接企业,帮助企业享受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递延纳税税收优惠,直接增加了3296万元的建设资金,有力缓解资金压力,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点对点辅导
  一站式服务解难题

  青岛自贸片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高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片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搭上“一带一路”快车,实现快速成长。今年以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税务局组建涉外税收服务专家团队,开展“一站式”精细化税收服务,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精准纳税辅导,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贝卡尔特(青岛)钢丝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钢丝制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外资企业,在走访调研中,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税务局“税务管家”了解到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面对企业的困难,“税务管家”迅速组织“涉外税收服务专家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采取“一对一”主动跟进开展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整理相关资料,仅用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4笔累计70万元税收优惠减免的后续管理审核流程。同时帮助企业享受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递延纳税税收优惠,直接增加了1000万美元的建设资金。
  下一步,新区税务部门将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以数据夯基,紧抓精准监管,以政策赋能,强化税收支持,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向好发展贡献税务力量与智慧。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