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服务“大民生”
黄岛街道坚持“一站一特色”打造网格服务站点,提升便民服务效能

黄岛街道社会治理网格员在“民生小站”收集民情民意。
□本报记者丁霞
本报通讯员刘丽娜
今年以来,黄岛街道深入推进“微网精格”工程建设,在“微网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服务多元、特色鲜明、居民参与度高的微网格共享服务阵地,通过推动各方力量资源“进网入格”,让居民的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满足,进一步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零距离”
“民生小站”功能多
“自从有了民生小站,我们办什么事都很方便。有什么困难来这儿反映,网格员就会协调解决,大家都非常满意。”说起湄洲岛街网格创新打造的“民生小站”,居民侯女士连连称赞。
为解决居住主体多元、管理幅度大、公共服务弱等问题,湄洲岛街网格将闲置的“核酸小屋”打造成“民生小站”,为居民提供各项便民服务。“‘民生小站’就是为民便民的服务窗口,小站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理论宣讲、帮办代办服务等,还可以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湄洲岛街网格党总支书记岳文超说,同时,结合“网格+警格”融合运行,定期组织法律顾问、社区民警、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专业网格员坐班,开展“社区服务日”“小站夜话”“8点议事厅”“白查夜巡平安灯”等系列活动。
10月16日,湄洲岛街网格联合黄岛派出所在“民生小站”开展“燃气安全进万家”宣传活动,为辖区居民讲解燃气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我们会在网格微信群中发送每周举办的活动,让居民知晓小站的动态,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来小站参加活动。”岳文超说道。如今,“民生小站”每周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在积极进行民生服务的同时,也成了居民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做好“大文章”
居民自治添活力
富有文化内涵的墙体彩绘、全新升级的设施……改造后的玉环岛街网格“民生小站”焕然一新。玉环岛街网格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准设计“民生小站”服务功能,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办公桌椅、图书、便民工具箱等基本功能配置,进一步满足居民政策咨询、学习休闲、紧急求助、建言献策、纠纷调解等基本服务需求。
为了给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玉环岛街网格还定期组织开展“社区书记接待日”活动,认真倾听居民心声,帮助大家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糟心事、烦心事。
“附近加工厂里圈养的大鹅没日没夜地叫,严重影响我们休息。”在“民生小站”里,居民邵先生向玉环岛街网格党总支书记于晓反映道。当天,于晓便联系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快速解决了家禽扰民的问题,用“小窗口”做好为民服务“大文章”。
同时,玉环岛街网格还创新“党建+自治”模式,将党员下沉到“幸福雨泉”微治理队伍中,组建了“睦邻志愿调解队”“亲邻志愿服务队”“平安雨泉巡逻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定期召开微议事会议,有效破解了小区土地裸露、楼道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架起“连心桥”
涉海联动护平安
“平时工作我们都在海上漂着,现在有了这个服务站,让我们靠岸后也有了一个休息歇脚的地方。”渔民孙先生开心地说道。
黄岛街道以刘公岛路社区为试点探索建立海上微网格,创新打造“海上红帆服务亭”,积极动员民警、辅警、治安志愿者、网格员共同加入海上微网格治理队,通过“海上微网格1长2员+N运行模式”,为渔民靠岸后提供开水供应、充电休息等服务。此外,海上微网格治理队还定期与海洋执法、派出所等部门协同开展渔船渔民的信息采集、隐患摸排、安全预警及应急救援等行动,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海上红帆服务亭”的设立实现了社区与渔民交流沟通有场所、与各部门联合治理有阵地,进一步夯实了涉海联动管理服务工作。
10月18日,由海上微网格治理队成员组成的法律宣讲小队在“海上红帆服务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向渔民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发放安全生产手册,讲解海上避险求救等知识,为渔民拧紧出海“安全弦”。
眼下,一个个民生服务站正成为黄岛街道服务群众的新名片。接下来,黄岛街道将持续推进“一站一特色”网格服务站点打造,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