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税务局创新推出经略海洋“税收服务新航线”项目,赋能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倾心服务,助力企业闯“蓝海”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刘金贵 梁梦瑶
不久前,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2”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完成船体建造,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又实现了新的突破。
依托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集聚起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产业链条十分完善。聚焦服务经略海洋国家战略,青岛开发区税务局创新推出经略海洋“税收服务新航线”项目,通过深入开展“税链通”税企共建活动、推出“五个一”涉海服务机制、成立全市首个“智税联动服务中心”,倾力服务西海岸新区涉海企业、重点项目,助力新区海洋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
“税链通”共建
赋能海洋经济发展
9月27日,在联合国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上,众多忙碌的身影中有一抹亮丽的税务蓝。他们不仅向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介绍新区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税收政策,还参与分论坛活动、现场服务,深度参与到活动之中。
今年以来,开发区税务局在拓展精诚共治格局中,广泛开展“税链通”共建活动。该局与区海洋发展局、区民营经济发展局等部门加强合作,围绕“关心海洋、支持海洋、经略海洋”的发展理念,共同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税链通”不仅链接了外部部门,也“链”通了海洋经济的重点产业链。目前,开发区税务局已与8条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助力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五个一”服务
税费业务畅办无忧
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全领域、全环节,开发区税务局推出“五个一”涉海服务机制,即“政策一本通”“风险一表查”“诉求一码办”“专家一线联”“数据一键享”共5个方面14项个性化服务举措,实现涉海企业涉税费业务“畅办无忧”。今年以来,该局已收集39条涉海企业涉税诉求,解决27个涉税问题,提供108户次涉税业务办理辅导,向8户企业发出日常风险提醒。
近年来,在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实现自主研发设计,具备了一定的产品生产优势。该企业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2年“十大创新产品”之一。“我们是税务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每次有新的政策出来,开发区税务局都会第一时间上门辅导。3年来,公司减免税款近19亿元,这让我们更有实力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许长亮说。
不仅是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3年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150万元、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1年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100万元、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累计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2888万元……“五个一”涉海服务机制帮助涉海企业更好更充分地享受到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智税联动”
大数据带动大发展
开发区税务局深入挖掘税收大数据价值,既为新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又为海洋企业发展提供意见建议,助力海洋重点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今年4月,开发区税务局在全市成立首个“智税联动服务中心”,该中心由数据和风险分析等部门组成,依托指标扫描和人工分析等手段,充分发挥在集成分析、智能推送、科学预测等方面的作用。当前,该中心已经建立了六大产业方向的海洋重点项目评价体系,并据此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态势报告,从企业健康发展、项目招引落地、政府科学研判3个层面释放税收大数据潜力,让税收“数据之海”源源不断地注入产业发展“蓝海”。
“智税联动服务中心”运行以来,确认税收优惠类问题数据1364户次,对纳税人应享受优惠政策发起退税1300余笔,针对错误享受优惠政策提示辅导60户次;对8家船舶重工龙头企业出具体检报告,查找出五大类13个涉税风险问题,帮助企业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据了解,“智税联动服务中心”将通过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帮助重点海洋企业进一步稳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有力推动海洋经济集群式、规模化发展。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于涛表示,该局将切实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持续优化服务措施,助力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