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海关持续提升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助力山东港口青岛港畅通“一带一路”海上贸易通道
关港合力,扩大“蓝色朋友圈”

黄岛海关关员监管船舶装卸作业。
□本报记者 丁晓慧
本报通讯员 崔立军 王德政
近日,在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监管下,满载机械设备、家具、纺织品等货物的“海丰蛇口号”集装箱船舶自山东港口青岛港启运,预计8天后抵达位于东南亚的苏比克港。
山东港口青岛港地处“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东向日韩、西向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也是新发展格局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
伴随着潮涨潮落,今年以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一艘艘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舶在港口卸货然后装货,抛锚停靠后又再次出发。这些船舶与“海丰蛇口号”一样,沿着“一带一路”,驶向东南亚、南亚、美洲、欧洲、非洲等地,连接起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
黄岛海关立足辖区物流监管实际,聚力服务“一带一路”通道建设和物流发展。海关联合青岛自贸片区、港口等单位,积极探索口岸“通关+物流”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实施进口货物“提前申报+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提前申报+抵港直装”作业,直装直提集装箱平均物流作业时间缩短0.5个小时,每箱节省搬倒费用45元左右。海关还推出“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水水智能中转”“一港通”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提升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
“我们充分发挥山东港口青岛港在‘一带一路’中的陆海互联优势,进一步增强港口综合枢纽功能。”黄岛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马楠介绍说。
同时,黄岛海关“智慧监管”为物流畅通提供了助力。海关大力推进科技应用,推广“先期机检”“抵港直装”“船边直提”等自动化作业模式,通过升级智能化设施设备,将海关监管无缝嵌入港口生产作业,实现了海关与港口物流信息交互,推动口岸物流效率持续提升。
10月17日,青岛麦农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国际航行船舶供退物料通关服务平台,为一批供给“中外运海口”轮的供船物料办理完毕了整套申报流程,这批物料很快送上了船舶。
公司经理赵建锋办理这批业务几乎没费什么工夫,只是在电脑前轻点了几下鼠标。“中外运海口”轮补足了“能量”,将驶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
口岸物流服务贸易保障能力是衡量港口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和吸引国际航行船舶停靠的因素之一。黄岛海关通过数字化改革和平台化建设,优化通关流程,开发上线国际航行船舶物料供应平台,提高了船舶物料供应效率。
“现在物料供船申报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人力、时间等成本,也能更精准地配合码头留给外轮物料供应充足的作业时间。”赵建锋说。
黄岛海关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发展格局,指导港口开通码头空箱闸口、自动化码头中转超限通道,进一步畅通口岸物流通道,支持山东港口青岛港提升综合竞争力,拓展航线,吸引货物聚集。
在海关保驾护航下,山东港口青岛港增航线、扩舱位,构筑起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海上贸易航线网络。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已新增10条“一带一路”航线。截至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已拥有集装箱航线200余条,航线密度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其中“一带一路”航线8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