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加力赋能
让“信用有价”走进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陈蔚
“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以及“两书同达”两项改革试点落地实施、信易贷平台授权总量位列全市第一……近年来,西海岸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今年以来,新区结合“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在重点民生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机制,推出多项惠民利企激励措施,让“信用有价”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升级完善平台
夯实发展信用基石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平台支撑是基础保障。
今年以来,新区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依托,升级完善“一网三库一平台”的应用功能,覆盖全区所有企事业单位、非企业法人、自然人的相关信用信息,满足了归集公示、联动响应、自助查询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一张网”,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
截至目前,新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已归集企业基本信息256301条,自然人信用信息1261546条,13类重点人群257812条,红名单4610条,黑名单14825条,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数据531001条,全量公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信息117家,累计公示失信被执行人12991人,曝光5034人,迫使6752人次履行义务,联合惩戒8012人次,3040家企业在办理出境、外出乘机、办理贷款、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等业务时受限,联合惩戒初显成效。
此外,该平台还为“专精特新”“两代表一委员”等各类评优树先活动累计核查信用报告19525件。
试点“两书同达”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作为全市首批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同时送达(以下简称“两书同达”)的试点区,新区组织58家行政执法主体单位全面实施试点工作。
为顺利推进试点工作,新区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的通知》《关于开展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两书同达”工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相关业务培训,明确开展“两书同达”的目的意义、告知流程,熟知信用修复的政策依据和公示截止时间,指导行政处罚当事人知晓“信用中国”网站线上修复途径、提交修复申请所需材料等内容,掌握行政处罚当事人的修复结果,并协助解决修复中的相关问题,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两书同达’试点是当前行政执法与行业监管创新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经营主体信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发改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
推广“信易贷”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为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区发改局联合区优商办充分利用“青岛信易贷”平台网站,以信用数据为核心,引导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在平台网站注册认证,发布融资需求,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新区推出“纯信用、利率低”的专属信贷,平台推送了56家金融机构199项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形成了企业提需求、部门出政策、平台增信用、银行放贷款、多方担风险的融资服务体系。企业凭借良好的信用可获得贷款支持,符合标准即可享受“无抵押、无担保、全线上、秒审批、低利率”的优质信贷服务。
另外,新区还加大“信易贷”平台授权推广力度。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通过逐一走访、发放明白纸、微信工作群等多种形式,加大平台宣传推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确保金融信贷有效供给。
截至目前,新区已有866家企业在“青岛信易贷”平台注册,授权主体45766家,发布融资需求246笔6.11亿元,平台授权总量位列全市第一,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结果运用
推进分级分类监管
让文明有分值,让诚信有价值。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区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充分运用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强化信用监管的通知》,主动对接市大数据局,通过青岛市政务信息资源网全量申请新区经营主体的公共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重要参考。今年上半年,新区已为区市场监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等单位申请74627家企业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级,作为市场准入、资格审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信用评定依据,充分发挥了信用信息的应用价值,成为全市首个启动全国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应用的区(市)。
下一步,区发改局将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不断拓展信用建设触角,有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创优新环境,不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