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修鞋匠

  □李增鹏
  早前,在胶南文化路跟珠山路交会处西北角,曾有一个修鞋的哑巴大哥。起初,哑巴大哥把摊子摆在不显眼的位置,也没有招牌。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左边放修鞋机器,右边放一个大箱子,面前铺开一块白布,放着几双拖鞋,男款女款都有,脚边是一个小竹筐,里边有一些锥子、剪子、粘胶等小工具。他并拢双腿,端正腰肢,围着一件黑色围裙,双手环着腿,就那样坐着等待修鞋的客人。
  年轻的人们忙于工作,大抵没什么精力关注这个修鞋大哥,小区里的大妈们却雀跃无比——大哥的出现,让她们再也不用拎着袋子,装着坏掉的鞋到几条街外的商城去修理了。
  于是,大妈们陆续拿来鞋子,坐在哑巴大哥旁边,看着他做活儿,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可大哥没有搭理她们,起初大妈们以为是大哥不爱说话,后来看到他用手比划,嘴里呜呜哇哇的,才知道他是聋哑人。大家纷纷叹息:“长得这么好的一个青年,怎么就是个哑巴?可惜了!”
  大哥的修鞋手艺很好,手脚麻利,价格还很便宜,大妈们拿着一双双修好的鞋子乐呵着,夸赞着,回家了。
  晴日里,大家围坐在大哥的摊位前,有修鞋的,有聊天的,家长里短,很是热闹;大哥也不烦不躁,就那么抿着嘴笑着,并继续着手里的活计,不会乱针脚,歪了鞋钉。大家都说:“哑巴心里有活儿,这就是一个好匠人的模子。”
  每次路过时,我总会有意无意地多看哑巴大哥几眼。有一天,我的一双鞋破了,正好可以找机会认识他。我拿着鞋子到摊位的时候,他伸手做出一个“请坐”的动作,我便坐下。他首先观察鞋子的毛病,然后麻利地拿出合适颜色的线,把鞋子放在小型器械上,很快地走几针。大概弄了两个来回后,他又检查了一下,然后细致地把线头剪掉,微笑着递给我,示意我确认是否满意。只见修补处针脚细密隐蔽,毫不歪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是缝补过的。我满意地点点头,问他价钱,他给我比划了一根手指,我给了他一元钱,并且说了声“谢谢”,他嘴里呜呜哇哇一阵子,冲我比了比大拇指,忙不迭地点头,又摆了摆手。
  如今,每当看到街角路边修鞋的师傅,我就会想起那个修鞋的哑巴大哥,也总会想起“匠人”这个词,想起哑巴大哥在自己的人生大戏里饰演的“匠人”角色。不,那不是饰演,那就是本来的他,热爱生活、凭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曾经的这些在街头巷尾闪闪发光的手艺人,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只留下一些记忆的碎片给人们。往事难追,未来可期,希望这些记忆能留存得久些。有此为伴,人生路便能前进得更从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