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久咳不愈,当心百日咳
自三月以来,百日咳病例明显增加,婴幼儿仍是高发人群
□本报记者 龚鹏
“我家孩子自上周起开始咳嗽,尤其晚上咳得更加厉害,连喝了好几天止咳药都没有缓解,来医院检查后被医生确诊为百日咳。”4月8日,在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带孩子前来就诊的新区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
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度几乎被百姓遗忘的百日咳,近日成为关注焦点。国家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自三月以来,百日咳病例明显增加,以往报告病例以婴幼儿为主,而今学龄儿童也有“中招”,对部分百日咳儿童病例的家人筛查,发现部分成年人也有感染,症状轻或者无症状带菌。什么是百日咳?临床上有何症状?该如何预防?针对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王立香。
病期可长达2-3个月,目前流行仍保持较低水平
王立香介绍,百日咳是国内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又称“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和一般的咳嗽并不相同,病期可长达2至3个月,所以才叫百日咳。通过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来看,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出现症状后2至3周传染性最强,且人群普遍易感。
“百日咳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它分为3个典型感染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如果不积极干预,病程可持续百日左右。”王立香介绍,卡他期的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可能表现为发热、打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这也导致百日咳比较容易被漏诊。”王立香说,而痉咳期病人会经历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也被称为“鸡鸣声”,这是百日咳相对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显著特征。但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不常经历这一阶段,多数只是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
王立香说,百日咳大约每2至5年就会经历一次流行高峰,由于病程较长、症状较为隐匿,早期诊断与鉴别存在一定难度,会致使传播风险增加,“虽然与往年相比,今年病例数有所增多,但目前其流行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前,区人民医院儿科接诊了一位1岁左右的百日咳患儿。据介绍,该患儿是被家中另一名14岁左右的大孩子传染导致的,目前,该患儿正在儿科病房接受治疗,已无生命危险。
“对于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的婴儿这类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一旦感染百日咳,病情往往更为严重。”王立香说,他们本身气道就比较狭窄,等到出现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的时候,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王立香表示,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升高的趋势,这也被专家称为“百日咳再现”。“2017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但婴幼儿仍是百日咳高发人群。”王立香说,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百日咳的症状通常较轻,并发症风险也较低。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主要针对7岁以下儿童,而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尚缺乏有效的百日咳预防疫苗。
“目前来看,百日咳的受感染人群已更新到青少年和成年人,但这些轻症状、无症状感染者或将成为家中低龄婴幼儿染病的传染源,未开启疫苗接种程序的3月龄以下婴儿由于免疫力低,仍然是百日咳的高危人群,需要高度注意。”王立香提醒,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一旦出现持续剧烈咳嗽等症状,或接触呼吸道症状病例后突发咳嗽,都应尽早就医,一旦确诊百日咳,应及早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