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
□张秀平
近些年,随着网购种类越来越丰富,海鲜、肉类、蔬果,甚至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随时都能在手机上下单买来享用。在万千网购美食中,我偶尔会点农家小豆腐解馋。可是,商家做出的小豆腐,总是少了几分儿时的味道。前几日,老伴亲手做了一顿小豆腐,圆了我的梦。
那天,我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要是能吃到小时候的小豆腐该多好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伴随后就开始着手忙活做小豆腐。做小豆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挺繁琐。首先,要在前一日把挑选好的大豆用温水浸泡,并准备做小豆腐的食材,如萝卜、萝卜缨、皮豆、苔菜、地瓜蔓、茼蒿等。把萝卜洗净晾干,用擦床把萝卜擦成细条,焯水备用。然后就是用母亲留下的石磨磨豆浆——这活儿老伴吩咐我做。头一次磨豆浆,我竟然手忙脚乱的,右手拐动石磨,左手把大豆舀进磨眼,忙活老半天,没磨出豆浆来。反复检查,原来是气温过低,石磨结了冰。无法,只好把大豆用热水冲泡,继续磨,豆浆这才随着石磨的缓缓转动,陆续流进铁盆里。
待老伴把萝卜菜淘洗干净并剁碎,我也把豆浆磨好了。磨好的豆浆倒进锅里,烧火,至豆浆开锅两次,再把剁好的萝卜菜倒入锅中,用铲子把豆浆和萝卜菜搅拌均匀,慢火蒸煮。直到一股鲜香味溢满厨房。停火十分钟后,打开锅盖,清白相间的萝卜菜小豆腐就出锅了!吃着美味可口的小豆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生活浮现在脑海里。六十年代末,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季,大部分家庭只能以菜当粮,靠挖野菜、撸树叶、捡杨树花充饥。把野菜挖回家,洗净晾干后做小豆腐吃。说是小豆腐,不过是把为数不多的几颗大豆磨成豆浆,掺进野菜里。虽说难以下咽,但总比挨饿强。记得有一次,母亲把捡回家的杨树花焯水后,做成小豆腐。还别说,它吃起来甜丝丝的,蛮好吃,让我至今惦念。母亲是持家过日子的好手,把一些菜帮、菜叶、菜根,经过处理掺在一起,做成多彩的小豆腐,既为贫乏的生活添了美妙滋味又省了不少钱。
如果说从前吃小豆腐是因为生活困难,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现在吃小豆腐,吃的是稀罕和健康。如今,高中低档饭店,针对顾客的健康需求,都会做一道特色小豆腐,来满足顾客的喜好。什么海鲜小豆腐、野菜小豆腐、茼蒿小豆腐……这正是:
生活困难菜一把,
美味豆腐来当家。
如今生活乐无忧,
青菜豆腐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