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壶
□宋晓华
父亲好酒,时不时地就会小酌几杯。喝点小酒,品味人生,是父亲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儿时,农村人家里的酒壶多数是陶瓷的,很少有锡铸的。而父亲心心念念地想要一把锡酒壶。有一段时间,他不知听谁说“牙膏皮是锡做的”,就用心收集了很长时间的牙膏皮,结果积攒了不少后遇到一个串乡的锡铜匠,询问才知牙膏皮并不是锡做的,不能铸造酒壶。
但父亲想要锡酒壶的心思没有断。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下午,他从外面回来,兴高采烈地拿出一把锡酒壶,壶高约30厘米,通体敦实,闪着银白色的光。我们欣赏了半天,父亲才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自此以后,父亲每次喝酒,都会把酒先倒入那个酒壶里,用热水烫好,再倒进小酒盅,有滋有味地咂摸。有时候,邻居家中来了客人,也会到我家借酒壶用,这让父亲很是得意。
等到我长大喝酒的时候,就不太用酒壶了——直接把酒倒进一个大杯子里,省事不少。不过,这样做总感觉没有用酒壶盛酒时的那种“你推我让”的款款情意,也少了谦谦的文雅,毕竟用小酒盅不会发生“一口闷进二三两酒”的事,更少了仪式感,少了酒文化的传承。
前几年,我在整理房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把陶瓷酒壶和六个酒杯。酒壶不大,能盛三四两酒,壶体是天蓝色的,上面有一些金色的碎花,看起来优雅细腻。酒杯更小,是三钱的杯子,白瓷,看上去粗笨古朴。酒壶和酒杯并不相配,但我如获至宝,赶紧洗涮干净,收了起来。打那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不论对方能不能喝酒,我都要把那酒壶、酒杯摆上,推让一番,仪式感满满。
不巧,有一天这陶瓷酒壶被我不经意间碰倒后摔到了地上,碎了。当时很是懊恼,不过转念一想:以前没有酒壶不也一样喝酒吗?而且这酒壶和酒杯也不配套,碎了正好可以有理由再找一个色调搭配的,岂不更好?如此一想,倒也释然。
事与愿违。由于如今已很少有人用酒壶,所以不论乡镇农村的集市,还是县城里的商店超市,我遍地寻找也没遇到合适的。后来,我把心事告诉了一个经常去外地出差的朋友,对方很热心,记住了这件事。2023年中秋节前夕,朋友到江西景德镇出差,特意去了陶瓷市场,可巧就发现了一个壶身绘有水墨诗画的白瓷酒壶,特地买了用快递寄给我。收到包裹后,我急不可耐地取出酒壶,与那几个酒杯放到一起。天啊!它们简直就是绝配!顿时,心中的欢喜无以言表,小心翼翼地把酒壶和酒杯收到橱子里放好。
虽然现在使用酒壶和酒杯的机会依然很少,但只要不时瞅它们一眼,看到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发出温润柔和的光泽,心中就莫名地涌动着一种温暖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