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架起连心桥,办好暖心事

泊里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四百”活动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丁霞

  自“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开展以来,泊里镇通过创新“4610”走访工作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动“四百”活动走深走实。

  压实一个“进”字
  敲门入户进百家

  “我们创新‘4610’走访工作法,开展深入走访。”泊里镇社会治理中心主任张则波告诉记者,泊里镇强化网格员“打头阵、当先锋”意识,细化“四百”活动要求,深化“警格+网格”治理模式,组建由网格员、民(辅)警和社区(村)工作人员组成的“泊心安里”义警队。
  张则波介绍,依托网格内民情底数,聚焦鳏寡孤独、退役军人、生活困难家庭、涉稳人员4类重点群体,实施“进网格、入万户、访民情、排隐患、建台账、解民忧”6项步骤,每日走访10户,排查民生诉求、信访隐患和矛盾纠纷,每季度完成一轮全覆盖走访。通过定人、定责、定量、定时,切实推动走访队伍“进百家门”,目前已完成走访2.3万户。

  聚焦一个“访”字
  深入摸排访民情

  泊里镇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推动网格员知民情知民意,群众知政策知法规,有效促进“双向沟通”。做活政策法规“宣传栏”,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转发等方式,针对不同人群,有侧重地开展反诈防骗、养老助老等政策法规、惠民举措宣传。同时,做好诉求建议“收集箱”,线下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登记“民情台账”,全面掌握群众诉求,线上“民生一号通”服务热线,全天候受理处置民生诉求。
不久前,网格员曾晓艺走访前松园村残障儿童家庭时,了解到由于智力肢体残疾,每次孩子外出,家人都非常担忧,曾晓艺便主动与镇残联沟通,为其申请了防走失手表。像这样暖心的事例,在泊里镇还有很多。
  据了解,泊里镇做实流动服务“办公桌”,推出“网格代办”服务,组建“网格代办团”,既做“知心人”,又当“跑腿人”,为年龄大、出行不便、工作繁忙的居民提供43项政务代办帮办服务,为生活困难家庭、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提供代办代买服务,已开展代办帮办40余次。

  突出一个“解”字
  多元共治解民忧

  办好“关键小事”就是解决“民生大事”。日前,居民范先生找到网格员董金磊,反映几位工人被拖欠贴砖人工费的问题。董金磊第一时间将该问题上报并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经协调,项目方很快便结清了费用,范先生直夸网格员“给力”。
  张则波告诉记者,泊里镇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针对“四百”活动收集的群众诉求事项,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登记台账,由社会治理中心以工单形式明确责任单位,严格按照民生诉求事项受理处置规范,限期办理反馈,切实将问题“一办到底”。对于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利用“听证会”“说理会”等调处活动,采取“先看案例后算账、先把脉后治病、先肯定后握手”的“三先三后”工作法,让身边人化解身边事。对于单方化解不成功的,由镇“一站式”矛调中心协调多元力量进行化解。

  把握一个“暖”字
  贴心服务暖民心

  泊里镇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托流动工作站搭建起“民生摊点”,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架起“连心桥”。“民生摊点”共设置政策宣传、政务代办、建议收集、志愿服务4个板块,每季度联合镇职能部门、公益组织深入全镇20个社区(新村)开展活动,将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同时,通过入户走访、建议收集,摸清不同社区居民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民生摊点”适时调整,有针对性地提供区域化、差异化、精细化服务。“四百”活动开展以来,已开展爱心义诊、关爱老年人等活动180余次。
  下一步,泊里镇将继续倾听民声、汇集民意、解决民忧,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为民办事温度推动“四百”活动见行见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