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珠街道“1+N”警地联动调解中心启用,开辟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
“四心”畅民心,绘就新“枫”景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7月22日,隐珠街道联合黄岛公安分局、区司法局打造的“1+N”警地联动调解中心正式揭牌启用,旨在开辟警调资源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据了解,中心正式启用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试运行。试运行期间,中心创新“1234”工作法,坚持“四心”工作方向,联动调处化解非警务警情类纠纷368起,成功调处疑难复杂纠纷46起,公众投诉受理量同比下降34.5%,事件解决率、处置满意率同比提高12.18%。
一个平台 统筹联动
“同心”协力搭好一座桥
中心启用当天,66名“首席调解员”“金牌调解员”获颁聘用证书,正式上岗工作。联调中心通过创新社会参与,吸纳公检法司退休人员、“乡贤”和行业性、专业性机构人员等担任志愿调解员,建设“调解专家库”,当事人可“点单”调解员,中心“派单”开展调解,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
同时,联调中心坚持党政统筹,整合公安、司法、社会治理、调解志愿者等多元力量集中办公,发挥司法行政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统筹指导职能作用,确保联动调解工作畅通。坚持多元联动,整合110与12345、“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联动渠道,高效流转、协同处置邻里、家庭、合同、劳资等民间纠纷。
双轨并行 线上线下
“连心”互动共解一道题
联调中心坚持双轨并行,突出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化解等环节,力争“万事有解”。线上通过110接处警、码上调、民生警务平台等多渠道受理群众调解需求;线下通过群众现场报警、部门移送、社区提级报送等渠道,拓宽矛盾纠纷发现路径,全方位纳管。
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实时网上连线,随时邀请调解专家、行业专家、律师等专业力量参与,实时开展视频联动调解。定期召开矛盾纠纷研判调度会,对疑难矛盾纠纷细致探究,剖析根源、特点和潜在风险,制定措施精准应对,通过“吹哨报到”机制,联动各方力量随时参与调解。
三级联调 同频共振
“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
为了保障联动联调同频、同向、同步,联调中心探索“首接负责、现场调决、分流转办、吹哨报到、回访问效、质效评估”运行机制,通过矛盾纠纷调解流转平台,将适合社区级调解的一般性矛盾纠纷指定社区调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将社区多次调解不成功和需跨社区协调的疑难性矛盾纠纷,通过“提级调解”程序转交管区,统筹调动管区资源力量开展调解处置,努力做到“大事不出管区”。对时效性较强或管区多次调解未果的疑难性矛盾纠纷,由警地联动调解中心负责,发挥统筹协调和专业力量资源优势,指派专职团队参与调解,努力做到“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四调融合 提质增效
“匠心”调解下活一盘棋
联调中心坚持“警调联动”现场止纷争,对非警务类警情的民间纠纷,民警首接负责,力争现场调决。
对短时间内无法达成调解一致的,经处警民警现场研判,确认为无“民转刑”风险且时效性不强的案件,按照联调程序转交中心调解处置,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坚持“政调联动”解行业难题,涉及街道的行政类矛盾纠纷,坚持“首席调解员”参与、职能部门配合、律师全程支援,对各类行业纠纷难题,实行专题研讨。坚持“访调联动”化信访难题,对初信初访案件,做到第一时间介入处置,快调速决。对信访积案,街道党政成员“分案承包”,由中心“首席调解员”牵头,召集各方参与,尽最大可能化解积案。坚持“诉调联动”赢百姓满意,对调解成功的民事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后,针对当事人对后期履行存有异议的情形,中心与法庭“诉调联动”,为当事人提供司法确认,法院审核并出具《裁定书》,与判决书同等效力,做到让百姓安心。
下一步,隐珠街道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依托“1+N”警地联动调解中心,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辖区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治理水平,努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贡献隐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