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千千结 暖万家心
海青镇探索打造“心悦海青”社会治理综合体,打通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米”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李晨
近年来,海青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事要解决”为目标,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大力提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能力和社会风险防控能力,积极打通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后一米”,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风险,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软件”“硬件”两手抓,筑牢调解地基
海青镇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调解资源,协同发力,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以“心悦海青”为品牌的“一站式”矛调中心,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制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通过优化场所、数字赋能、完善机制等举措,探索打造‘心悦海青’社会治理综合体,将社会治理、综治中心、信访、司法等‘大治理’相关的业务进行整合,加强流程再造、实施‘一窗受理’,形成综合体管总,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一揽子矛盾调处、一体化诉源治理。”海青镇“一站式”矛调中心负责人庄杨子介绍说。
目前,全镇共有10个新村、64个自然村,为加强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海青镇设有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0个,各自然村设立人民调解小组。全镇共有人民调解员4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13人。
“这种体系设置充分发挥了镇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有助于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发现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全镇营造和谐稳定社会局面贡献基层调解力量。”庄杨子表示。
建立问题快办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董家洼村的张先生和邻居多年前因琐事发生口角继而引起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逐渐加深,多次争执未果,便来到矛调中心寻求帮助。
矛调中心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村委进行研判,商定调解措施。在多部门联动联调下,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矛盾的顺利解决,得益于海青镇建立的问题快办机制。
“我们突出目标导向,建立健全交办督查、台账管理、责任倒逼等八项制度,构筑‘上下联动、站所联手、条块联合’的矛盾化解闭环工作体系,做到有访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馈,以‘最早环节、最低层级、最小成本’提升一次性结服率。”庄杨子说道。
同时,对于12345投诉事项、信访事项等群众反映的问题,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抓落实、抓协调、抓进度,镇信访办统筹调度,汇总分解问题清单,相关部门主动承办,定人、定责、定时限,原则上3个工作日办理完毕。情况较为复杂的,逐项制定解决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围绕群众关注的环境、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到现场、解难题”活动,主动走村入户,下沉到企业和工地现场,征集群众意见、建议。采取现场受理、联合办公等形式,解决走访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及时解决反馈。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多元化调解队伍是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的基础。“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熟悉民情特长的同时,积极吸纳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以及信访思想教育工作队等专业人员,通过党员群众自荐和党组织推荐,在试点村创建由10人组成的村级“乡贤理事会”,通过“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聊天”的形式,广泛了解民情动态,及时化解邻里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凝聚村庄正能量。
此外,海青镇还打造镇村两级法律顾问团队,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通过公布法律顾问联系方式和在线普法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家门口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通过持续的法治宣传、违法警示等手段,提高镇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素养,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在日常工作中,各调解员牢牢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耐心听取来访群众的诉求,遇到问题不退缩、不逃避,主动到来访人家中下访,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引入满意度调查机制,对每一起群众诉求开展现场和跟踪满意度调查,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心换取群众的满意,让群众真正感到舒心、安心、放心。
下一步,海青镇将切实发挥好“一站式”矛调中心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工作目标,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为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