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辛安街道铁路小区垃圾分类经验做法被央视点赞,还引来《南来北往》剧组取景

老旧小区蝶变“明星小区”

  □本报记者 徐丽
  本报通讯员刘雪飞
  
  2023年5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西海岸新区举行,新区辛安街道铁路小区作为唯一老旧小区观摩点,向全国分享了垃圾分类经验做法。今年7月,央视《晚间新闻》栏目以《山东青岛:垃圾分类的新探索》为题目,再度报道了该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新探索。时隔一年,铁路小区有哪些新变化新成效呢?记者日前再次走进该小区一探究竟。

  推进居民自治
  改善小区环境
  一进入铁路小区,各种生机勃勃的鲜花绿植便映入眼帘。整洁优美的环境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让居民苦不堪言。
  据了解,建成于1992年的铁路小区共有住宅楼20栋,曾是黄岛铁路系统职工生活区。由于建成年代较早,基础配套设施薄弱,过去的小区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为了改变小区面貌,辛安街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对该小区进行环境整治,指导小区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居民自治“四大工程”,通过党员带头干、业委会主动干、居民发动干,形成垃圾分类“同心圆”。同时,发挥群众创新创造性、社会组织积极性、志愿力量能动性,集思广益、开门决策,使“同心倡树文明新风、携手共建和谐家园”在小区蔚然成风。
  小投入大成效
  小创新更高效
  记者了解到,铁路小区居民自发利用废铁环、塑料管、汽油桶等物品,打造了功能齐备的简约版垃圾分类收集房,并通过给垃圾桶盖加装滑轮拉手、对有害垃圾桶盖“加锁、开窗”等微改造,实现废弃物品的循环利用,用小投入取得大成效。
  铁路小区还因地制宜改造撤桶并点后的“空地”,按照“大综合、一体化”布局建设“栖心亭”,实现空地有效利用与改善小区环境、满足休闲需求、方便群众议事的“治理共赢”;创新“垃圾分类网络指导员”模式,在每处垃圾投放点增配1台高清语音监控摄像头,将终端接入物业监控室,当居民对投放的垃圾如何分类拿不准时,通过喊话就能寻求指导,实现居民分类投放“一网统管、全程留痕、精准溯源”,让垃圾分类更加精准、高效、智能。
居民全员参与
形成长效机制

  此外,铁路小区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作用,编写垃圾分类顺口溜、三句半,助力居民将垃圾分类从“共识”走向“落实”。指导小区幼儿园开设“垃圾去哪了”等课程、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
  为了使垃圾分类形成长效机制,铁路小区把“居民、商户必须支持垃圾分类”写进小区管理规约,住户和商户都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小区还设立“红黑榜”,把垃圾分类成效与发放福利待遇挂钩,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达100%,准确投放率达92%以上。
  环境越来越美
  引来剧组取景
  如今,垃圾分类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老旧的铁路小区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房屋从空房率40%转变为租住率98%;小区环境更优美、治理更有效、群众更幸福,并形成了“遇事商量着办,人人讲文明讲奉献,邻里商户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据了解,铁路小区先后获评西海岸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单位、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并吸引电视剧《南来北往》剧组到小区拍摄取景。
  下一步,辛安街道将积极探索垃圾分类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持续提高辖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努力营造“垃圾分类新时尚,美好家园大家享”的浓厚氛围。健全完善以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及协商议事平台为主要载体的“两红一委一平台”社区物业协调共治机制,共同打造物业服务优良、环境美好宜居、群众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