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汪镇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本报记者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唐瑞明
近年来,六汪镇认真贯彻落实新区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部署要求,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夯实网格管理基础、筑牢服务民生根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等途径,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完善联动机制
夯实网格管理基础
六汪镇始终坚持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着力构建“镇-新村-网格-微网格”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全镇75个网格基础上科学划分292个微网格,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压实各级党支部工作责任,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体系、方法措施“三到位”。
首创“双向竞聘”工作法,让组长和组员进行双向选择。完善网格员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对专职网格员工作进行考核,激发网格员队伍活力和战斗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定期组织网格员培训,不断提高网格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网格工作专业化水平。
坚持网格赋能基层治理,不断做精做优网格单元,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基层治理局面。完善网格组团化联动机制,建立专(兼)职网格员发现问题、专业网格员处置问题、专职网格员协调督导、各职能部门配合联动的格内快速反应通道,推进专业网格与基础网格的深度融合。
聚焦群众需求
精准解决急难愁盼
六汪镇以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事、连百家心”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网格“微力量”,组织全镇36名网格员开展常态化走访活动,向群众“问意见”“讨建议”,精准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2433户,解答群众咨询3000人次。其中,根据村民需求,在全镇选取25个网格试点推行“共享场院”,盘活闲置空场6万平方米,建成共享场院41处,调动辖区群众清理柴草堆等脏乱区域7000余处,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和群众满意度。
同时,利用社会治理30号流动工作站,成立“为民办事服务专线”,以“服务送上门”的理念为出发点,为重点人群开展代办便民服务,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业务代办“零跑腿”。
网格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农产品销路不畅,立即采取行动,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线上平台帮助村民发布售卖信息,发动身边同事、朋友广泛宣传、推广,并化身农产品“打包员”“快递员”,协助完成发货及售后工作。
凝聚多方力量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六汪镇积极探索多元渠道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构建“1+10+N”服务群众新模式,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信息资源,联合企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开展惠民服务活动。
组建社会治理志愿宣传队,开展“政策进万家”活动。通过走访、宣讲等方式,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通过在人流密集场所设置宣传咨询点等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通过进企讲座等活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公益组织、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群体,上门为困难学生、孤寡老人等群体开展义剪义诊、慰问帮扶等活动。
大力宣传“六汪镇民声直通车”平台,发放政民连心卡,倾听群众呼声,排查矛盾隐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创新“能人”调解机制,用活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力量,选配70余人充实到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中。
下一步,六汪镇将继续深耕网格治理,整合优化资源,提升网格服务水平,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