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张家楼街道达尼村党委——

奋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达尼村绘就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
  □本报记者 周莹

  达尼村位于张家楼街道驻地东北方向,辖大泥沟头、小泥沟头、王家洼子、张家屯、土山屯、西石岭、东石岭共7个自然村,共有常住村民1251户、3948人,其中党员192名。近年来,达尼村党委紧紧围绕“一统领三融合”,以画美达尼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强村富民、服务惠民上勇探新路,努力绘就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党建引领聚合力
  深度融合促发展

  达尼村党委抓实新村党委统领作用,规范落实“农村党委+党群服务中心+工作站”的新村工作运行机制,科学分工,明确职责,打破区域界限,开展组团式服务工作。同时,启动新村集体资产融合试点,通过采取一组精准融合方式、落实一套严格运行机制、建立一体化量化分配办法,顺利完成村级经济融合,引进多彩农庄、多彩农场等项目,变“撂荒地”为“致富田”。
  另外,达尼村党委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党组织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围绕村庄规划、文化记忆挖掘等方面联合开展实践活动。与长江路街道富春江路社区签订党建联建共建协议,推进人才培育、品牌联创、资源共享等工作,畅通城乡要素交流渠道,实施农产品进城等活动,拓宽助力村庄发展建设的“朋友圈”。

  特色产业助增收
  乡村振兴添动能

  达尼村党委牢牢把握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契机,大力引建农文旅产业项目,推进强村富民。
  服务保障解中才美术馆、山水忆象美术馆等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全产业链。以新村为主体统筹政策资金2000余万元和新村资金300余万元,盘活建设3个新村共富产业项目、托管700多亩农田,服务保障三味农庄、清原种业总部项目建设,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统筹片区内山水林田湖和农林作物等资源,全力推进画美达尼生态环线、画家村路配套提升、艺术街区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服务保障樱花节、“艾草文化节”、“帼姐带你看中国”青岛专场活动等各类节庆活动,推动村庄文旅项目串点成线,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态势。

  优化服务惠民生
  幸福生活再升级

  达尼村党委始终坚持村庄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具幸福感。
  实施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工程,让村庄绽放新活力。打造“共享农机停放场院”,引导群众将农机具集中停放,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推行“柴草垛换燃气票”“烧纸换鲜花”,引导群众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安全的生活方式。聚焦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类功能”,配套建设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卫生服务站、幼儿园、村史馆、廉政教育长廊、健身公园、党建文化广场等,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推进德育乡村建设,利用闲置门头房引入积分超市,建立健全德育积分、信用兑换、文明实践、物资供储等功能,在盘活村闲置资源的同时,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议事角”、善治广场、文化舞台、运动公园等设施,搭建村民协商议事、文体活动平台,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热情。成立“红色尖兵志愿服务队”和“五色画笔”志愿服务队,引导激励党员在村庄治理中常态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