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三化”融合,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红线

海洋高新区深化实施分级化管理、专业化监督和清单化整改,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赵文华

  自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青岛海洋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深化实施分级化管理、专业化监督和清单化整改,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红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创新实施分级化管理
  监督管控更加精准

  海洋高新区探索实施“红橙黄蓝”四色分级管控体系,变“平均用力”为“精准用力”,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控情况和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实施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监管方式,强化精准管控。
  综合企业近三年来安全事故、日常监督、风险隐患等情况,按照高风险、中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将所属30个在建项目对应确定为红、橙、黄、蓝等级,并对应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室负责人和科室进行包抓,全面压实责任。同时,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分别研究确定实施监管措施和频次,红色高风险等级企业每月不少于两次,蓝色低风险等级企业不定期巡查抽查,既优化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人员力量,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第三季度被确定为低风险等级,海洋高新区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的频次相对减少,这种分级管理模式较以往相比,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更强、精准度更高,有效保障了项目安全平稳推进。”风河生态运动公园项目部经理梁晓波告诉记者。
  此外,针对建筑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风险隐患,特别是重大安全隐患特点,海洋高新区密切跟踪项目建设进度,根据工程建设阶段相应地确定监管频次、方式、力度和针对性措施,突出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过程跟踪、分阶段监管更加精准高效。

  强力实施专业化监督
  风险管控更加全面

  针对执法力量薄弱、行业监管专业性强等实际,海洋高新区引入专业化力量,实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由“雾里看花”向“洞若观火”转变。
  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采取聘用、选任等方式,建立行业专家库。今年以来,聘用2人常驻海洋高新区,从建设施工单位中选任20名优秀项目经理、监理兼任专家,有效解决了监管执法力量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
  针对一般常规性检查难以精准发现塔吊、桩基、支护等专业设备设施问题隐患的实际,海洋高新区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于项目复工、设备安装以及每个使用周期进行全部检测。今年以来,先后检测起重设备72台次,检测桩基、支护等设施5处次,排查发现并整改隐患186处,及时避免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海洋高新区还采用“人防+技防”和“空中+地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无人机航拍、终端录入等手段,对高层建筑施工、吊篮作业、施工工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录入监管平台,实现“天上无人机、地上巡查队”的立体化监管效果,堵塞了单纯“人防”不全面、不深入的漏洞。

  优化实施清单化整改
  隐患整治更加彻底

  海洋高新区加强建筑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将检查内容、问题隐患、项目信息全部建档管理,为开展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实施重点监督管控打好基础。
  检查内容清单化。结合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内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按照每次必查、定期检查、日常抽查进行分类,明确检查周期、检查内容及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对照清单开展日常监督检查。
  问题隐患台账化。将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纳入台账管理,载明问题隐患、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情况等内容,定期对照台账组织开展整改回头看,逐项销号管理。
  企业项目档案化。按照一企业一档案、一项目一台账原则,将所有企业、在建项目分别建立档案,全周期管理,每季度、每个阶段逐个项目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及时调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级,在覆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同时,为针对性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提供依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