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院探索推进“事务集约、繁简分流”执行机制改革显成效
以改革创新破解“执行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2023年结案20258件,同比增长26%,收案数、结案数均位居全市第一,主要执行指标平稳向好……“切实解决执行难”是当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法院探索推进“事务集约、繁简分流”执行机制改革,以创新的方式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耐心调解<<
“三难”局面变“三赢”
日前,一起涉及青岛某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原告)与安徽某科技有限公司(被告)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在区法院执行法官的耐心协调下,成功实现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承租人之间的三方共赢。
据悉,法院审理该买卖合同纠纷案后,依法判决被告需向原告支付货款180余万元。然而,判决生效后,被告未能及时履行付款义务,原告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执行法官发现被执行人除了一套生产设备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便计划对这套生产设备进行扣押并拍卖。然而,在赶赴安徽实施扣押的过程中,被执行人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该设备已租赁给第三方某公司使用。
执行法官分析认为,如实施强制执行,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目前无法全部兑现,被执行人的债务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承租人的正常生产经营也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执行法官主动组织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承租人进行会谈。历经一整天的磋商,三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承租人自愿提供执行担保,并当场向申请执行人付款30万元,剩余款项分期履行。申请执行人同意上述方案,向法院申请暂不拍卖设备,设备可由承租人使用完成相关订单。至此,该案达到“三赢”效果,不仅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得到实现,被执行人和承租人面临的企业经营风险也得到化解。
>>凌晨执行<<
震慑老赖出重拳
为严厉打击规避、抗拒执行行为,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8月16日凌晨,区法院组织开展针对涉民生小标的案件的专项集中执行行动。当日5时,区法院的21名执行干警和8名法警兵分四路,按照既定方案奔赴各执行现场。
当执行干警到达被执行人张某某家时,其还在睡梦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执行干警,张某某显得有些慌乱。据了解,张某某共有3件被执行案件,涉案金额约两万元,均未按期履行。执行人员多次督促履行,其都以种种理由不予履行。
现场,执行干警严正告知其有义务配合法院执行,若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将面临罚款、拘留等惩戒措施。在强大的执行威慑下,张某某最终同意一次性履行全部执行款项,3件执行案件顺利执结。
据统计,本次凌晨集中执行行动共拘传被执行人10余人、司法拘留5人、执行完毕案件7件、达成执行和解案件2件,执行到位金额共计10万余元。
>>创新机制<<
切实解决“执行难”
执行工作不仅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最直接一公里”。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近年来,区法院面临的执行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如何蹚新路解决“执行难”?区法院将改革视为解题关键,加速推进执行工作机制的创新与优化。
据悉,区法院确立以“事务集约、繁简分流”为主要内容的执行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简化流程环节、强化案件分类处理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执行工作的整体效能。通过“繁简甄别分流”机制,区法院将案件精准分流至不同团队办理,确保了简案速执、繁案精办的效果。通过“类案集中办理”机制,区法院将执行的事务性、类型化工作交由专门团队进行集中办理,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保证了案件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此外,区法院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通过清单式管理、专项核查监管及执行异议和申诉信访的跟踪监督等措施,严把程序运行质量关口。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区法院“事务集约、繁简分流”执行机制创新成效初步显现,取得了“简案快执、繁案精执、事务集约、质效兼优”的效果,该院执行收案、结案和执行法官人均结案数量位居省市法院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