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莫贪凉 小儿腹泻别大意
专家支招如何帮孩子度过“肠胃敏感期”
□本报记者 龚鹏
“孩子外出游玩吃了较多冷饮后出现腹泻症状,我们给孩子服用了抗生素后不但没有好转,粪便里还出现血丝,这是怎么回事?”近日,在西海岸新区区立医院小儿内科,一对年轻夫妇正抱着孩子焦急地向副主任医师丁星梅询问。“根据你的描述,初步认为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在外过度贪凉而导致的非感染性腹泻,出现血便可能是由于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但不能排除是感染性腹泻,需做进一步检查。”丁星梅回复。
夏末秋初时节,孩子们的肠胃似乎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得敏感起来。“近期小儿腹泻患者比夏天多一些。”丁星梅告诉记者,立秋以来,该院小儿内科已经接诊儿童腹泻患者百余例。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儿童出现腹泻呢?当孩子腹泻时,家长该怎样应对呢?
轻度腹泻不要慌,调整饮食可缓解
据丁星梅介绍,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俗称“拉肚子”。其症状多为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质稀薄,水分增加,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便中带血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或持续腹泻,还可出现头晕、心慌、口干、尿少、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电解质失衡、心律失常、休克等。
“腹泻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其中,非感染性腹泻多由贪凉饮冷、饮食不节所致,如空调房温度太低,或睡觉时没有盖好小肚子,或进食过多生冷食物及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丁星梅告诉记者,非感染性腹泻大多属于轻度腹泻,表现为大便呈糊状,可带有酸臭味,没有黏液及血丝,每日排便少于10次,无发热及明显失水表现,进食及活动不受明显影响,精神状态良好。
“这部分儿童患者只要通过调整饮食,进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糊、稀粥、软面条,保证足够的水分及热量摄入,一般在2-3天内就能自行缓解。”丁星梅指出,需要注意的是,3天后若无缓解,或伴有明显腹痛、进食减少、小便量少、精神反应差,则需立即就医。
腹泻用药勿盲目,及时就诊遵医嘱
“感染性腹泻则是因为进食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用未清洁的双手进食、咬被污染的玩具等,使得病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引起的腹泻。”丁星梅说,夏季腹泻大多以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为主,也有一部分为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各年龄组的小儿均易发病。
丁星梅描述,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呈稀糊或水样,量多,常带有黏液,甚至血丝或脓血,每日排便次数不等,可达10次以上,通常伴有呕吐、进食减少、脱水、腹胀、发热、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等症状。“小儿腹泻发病可缓可急,严重者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惊厥、休克、心肌损害等。一旦孩子出现感染性腹泻,家长千万不要盲目用药,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丁星梅表示。
对于腹泻的孩子,在明确病因后,家长还需在饮食方面为他们作调整,遵循“由流质到半流质再到固体食物”的过渡原则。“在腹泻初期,孩子的肠道较为脆弱,建议以流质饮食为主。随着症状缓解,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软米饭、蒸蛋等,这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腹泻症状消失后,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要避免立即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丁星梅说。
养成卫生好习惯,呵护肠胃莫受凉
在预防腹泻方面,丁星梅认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习惯,以降低感染性腹泻的风险。腹泻治愈后,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营养补充和肠道健康维护,引导他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丁星梅强调,夏末秋初,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避免因受凉而引起肠胃不适。同时,要适量给孩子增加一些温热且易消化的食物,多炖汤、热粥让孩子食用,为他们的肠胃提供更多呵护。
“当孩子出现腹泻时,家长应保持冷静,根据上述建议进行合理应对。日常生活中,要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合理的饮食管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夏末秋初的‘肠胃敏感’时期。”丁星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