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蒋玲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概括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重点部署。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遵循规律,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同样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的跃升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只有形成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使新质生产力得以蓬勃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下大气力解决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使用、要素配置与合理流动等体制机制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方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营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开放透明的人才创新环境等举措,实现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和最大效能发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破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壁垒,创新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市场制度支撑。

  因地制宜,统筹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各类主体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中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强调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紧密结合自身特色与实际,扬长补短、精准施策,开创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方面,不同地区、部门、企业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辩证理性地看待与剖析本地特色与优势,找准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点,从而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和共同追求。要注重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提炼共性规律,将各地在探索中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有效路径。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积极汲取先进发展经验,灵活借鉴先进模式,以有效缩短探索周期、高效推进发展进程。通过这种“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指导个性”的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更加均衡、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先立后破,协调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协调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传统产业的角色与地位。
  传统产业处于行业发展较为成熟阶段,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新兴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代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孕育阶段,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传统产业,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石与产业体系的支撑,绝非低端低效的代名词。通过政策激励与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同样可以焕发崭新的活力,不仅能为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可能转型成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的战略思维,协调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既不能盲目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要通过技术赋能、管理创新及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使之与现代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另外,精心布局并加速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与未来产业的孵化,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与创新生态,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政治经济教研室副主任、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