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上线,790项行政执法检查事项纳入平台管理
◆开启“不扫码不执法,要执法必扫码”规范执法新模式,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码”上执法 无事不扰
□本报记者 李宛遥
10月11日,西海岸新区举行“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启动仪式暨培训会议,经过3个多月的试运行,全市首个执法监督平台全面上线应用。自此,新区59家行政执法单位、2877名执法人员,以及790项行政执法检查事项全部实施“扫码执法”平台化运行,新区开启“不扫码不执法,要执法必扫码”规范执法新模式。
要执法先报备
从“分头管”到“一次查”
“所有涉企执法,包括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日常性执法检查,都要提前7天报备检查计划,平台会根据各部门提报计划,智能匹配,合并多方检查为一次联合检查。”在西海岸新区“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启动仪式暨培训会议上,技术平台培训师陈海涛面向各功能区、镇街和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业务分管负责人详细讲解了平台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
今年,新区发起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攻坚行动,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实行‘扫码入企、联合执法’,切实做到‘无事不扰’”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结合区域实际,新区依托山东省“互联网+监管”一体化数据中心“山东通”APP,搭建了“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印发了《关于开展“扫码执法”涉企联合检查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打开“山东通”APP阳光监督平台界面,“检查提报”“检查待办”“扫码入企”8个模块一目了然。“目前我们已经将新区各级负有行政检查权责的监管部门纳入系统,执法人员打开APP就可以线上提报检查计划,填写检查对象、时间和内容。”区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韩彩告诉记者,平台还设置了“绿色通道”,如需暗访或其他原因要对经营主体进行临时性行政检查可走“绿色通道”,检查后再提报检查情况。
《方案》要求,全区各级负有行政检查权责的监管部门,在对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开展日常检查及“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时,都要实行“计划线上报备、智能匹配联合、扫码入企执法、检查结果共享、过程评价反馈”闭环运行机制。
“也就是说,单个部门入企检查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行政执法、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多家行政执法单位联合‘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区司法局党委委员、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刘金玉告诉记者,“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涉企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将在7天之内针对同一监管对象的多次检查进行统一合并,从源头上减少市场主体重复迎检次数。从‘分头管’到‘一次查’看似简单,背后是新区对执法流程的一次重塑,旨在彻底解决执法不协同、随意性较大、重复低效等症结难题,将大幅度降低执法部门入企检查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干扰。”
先扫码再入企
倒逼执法人员规范执法
10月11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工作人员金炳男和同事前往新区一家网络有限公司开展检查,在公司门口,金炳男拿出手机,通过“山东通”APP,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备案后,顺利进入企业检查。
在金炳男的手机页面上,显示了此次检查的执法单位、执法时间和执法事项,所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企业负责人看着页面上详细列出的本次检查的具体内容,迅速安排好相关人员,迎接检查。
阳光监督平台的投用不仅能够为企业松绑减负,解决重复迎检的痛点,同时也为执法人员戴上了“紧箍咒”。
“我们要求执法人员‘不扫码不执法,要执法必扫码’,扫码执法会记录监督每一次执法行为,检查流程全程留存、检查结果公示、企业评价反馈,这倒逼执法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西海岸新区副区长薛山表示,平台为新区各类企业打开了一扇参与行政执法监督的便捷之门,通过“扫码”程序,就能对执法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进而使行政执法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能体现民意导向。
据了解,“扫码执法”的检查对象不局限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包含社会团体、民非组织、宗教等非市场监管部门管理的组织。目前,新区59家行政执法单位、2877名执法人员,以及790项行政执法检查事项已经全部纳入平台。
执法权限下沉
行政执法监督提质增效
今年,新区开展赋予镇街行政执法权试点工作,印发了《黄岛区赋予镇(街道)行政执法权试点方案》,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
执法权限下沉的同时执法监督要跟得上。今年,新区围绕行政执法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7大工作任务共19项具体举措,从机构搭建、人员调配、制度机制设计、监督方式创新以及监督结果运用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全方位、全流程的行政执法监督,着力打造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的投用就是新区创新执法监督方式和提升执法监督效能的关键一招。
“公正、透明、高效的执法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搭建‘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是进一步优化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薛山表示,通过“扫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企业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执法的依据和流程,有助于增强企业在新区投资兴业的信心,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为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