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庄洪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置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位,这样的谋篇布局既说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又充分彰显了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什么是“两个毫不动摇”?

  “两个毫不动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两个毫不动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单列为第5条进行了详细阐述。
  “两个毫不动摇”的具体内容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政策旨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我国经济制度体系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和核心,非公有制经济是内在要素,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优势互补、互促互进中共同发展壮大。

  为什么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2018年9月,“资深金融人士”吴小平发表《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一文,其错误言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少数人逆潮流而动、企图开历史倒车的危险想法,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经过40多年的风雨兼程,中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呈现“56789”的显著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怎样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对于公有制经济,《决定》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要促进其健康发展,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一是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快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形式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使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三是完善竞争有序的政策环境。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是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合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监督和廉洁风险防控,实现治理规范和有效制衡。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高级讲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