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血栓“栓”住你 健康生活“动”起来
认识血栓危害,专家提醒你远离“沉默的杀手”
□本报记者 龚鹏
血栓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常见,它就像一个隐蔽而危险的敌人,潜伏在我们的血管中,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1856年,被称为“世界病理学之父”的德国医学家Rudolf Virchow首次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瘀滞、高凝状态。该理论至今被医学界普遍认可。为纪念Rudolf Virchow在血栓领域的突出贡献,2014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宣布将其生日(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
今年10月13日是第11个“世界血栓日”,主题为“血栓与共病”。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近日,记者走进西海岸新区区立医院胸外血管外科,请主治医师王智浩给大家详细讲解如何应对血栓这个“沉默的杀手”。
血栓形成过程复杂,对身体健康危害巨大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是由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特定条件下析出、黏附、凝固,在血管内形成的固体质块。如果把血管比作城市中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那么血栓就是那个不期而至的大堵车。它们可以在动脉中形成,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心脏病或中风。它们也可以在静脉中潜伏,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就像一个隐秘的陷阱,等待着那些久坐不动或长期卧床的人。”王智浩说。
谈到血栓的形成,王智浩表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血液的凝固和抗凝系统的失衡。“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凝血和抗凝因素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血液就可能在血管中不正常地凝固,形成血栓。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或某些疾病引起的。”王智浩表示。
其中,在遗传性因素方面,某些凝血因子的突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获得性因素方面,长时间久坐、怀孕、肥胖、吸烟或某些药物的使用,会增加血栓的风险。“此外,一些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也与血栓的形成有关。”王智浩说。
血栓症状因人而异,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血栓的早期症状呢?王智浩给出了他的看法:“如果感觉肢体肿胀、疼痛,或呼吸急促、胸闷,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有血栓风险’的警报。此时,要及时就医。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栓造成的严重后果。”王智浩介绍,血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通常医生会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来确定是否为血栓。
“需要注意的是,血栓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的人可能症状很严重。深静脉血栓可能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和红肿;动脉血栓可能表现为剧烈疼痛、肢体发凉和活动受限;肺栓塞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和咯血等。”王智浩说。
“在诊断血栓方面,D-二聚体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用来观察血管内的血流情况,从而发现血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进行CTA、CTV扫描或MRI检查。”王智浩说道。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血栓风险
王智浩告诉记者,治疗血栓的方法取决于血栓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
“抗凝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并降低肺栓塞的风险。溶栓治疗是一种更积极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静脉溶栓药物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微创介入手术治疗,比如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来拦截脱落的血栓或置管溶栓、机械吸栓来移除血栓。”王智浩说。
“血栓固然可怕,却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王智浩说,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血栓的风险。比如,定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或术后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措施,比如穿戴医用弹力袜等。
王智浩还表示,保持健康的体重、不吸烟、减少酒精摄入、饮食清淡、摄入充足水分也有助于降低血栓发生的概率。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享受生活、追求梦想的基石。我们呼吁每个人都能关注血栓,了解它的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健康,远离血栓风险。”王智浩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