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蒸”出红火好日子

海青镇打造茶食联营工坊,开辟富民增收新路径


  在共富海青茶食联营工坊,“青心大姐”们精心制作馒头。
  □本报记者 谭宁
  本报通讯员 李晓梅
  
  “馒头熟了,准备出锅!”近日,在位于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甜河村的共富海青茶食联营工坊里,伴随着一声指令,几位“青心大姐”将一个个摆满馒头的蒸屉从蒸箱中搬出,升腾的热气、四溢的麦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制作车间。
  今年1月份,海青镇充分借鉴坳里村茶食工坊成功运营的经验,以甜河村为试点,充分发挥该村粮食产量大、土地规模化托管程度高的优势,筹集资金70余万元打造了这家共富海青茶食联营工坊,探索出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新路径。
  与茶食工坊专门制作花饽饽、抹茶馒头不同,茶食联营工坊主要从事老面馒头、枣花饽饽等10余款农村传统面食的加工制作。“现在工坊每天平均能蒸2000多斤、大约7500个馒头,主要是给企业、酒店、单位食堂等供货,临近春节、重阳等节日或村民办喜事,工坊还承接枣饽饽、喜饽饽等花样馒头的订制。”甜河村党委书记宋瑞飞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在茶食联营工坊工作的妇女较多,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巾帼工坊”。据宋瑞飞介绍,目前在工坊工作的8名工人,均是该村的妇女,她们也被称为“青心大姐”,以表达情暖茶乡、用心服务的美好初衷。“平常要照顾老人、孩子,外出打工不方便,只能在家干点农活,现在村里有了‘馒头坊’,我们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真是太方便了!”正在制作馒头的宋正香对记者说。
  “我们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要求建设加工场地,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该工坊负责人、“区三八红旗集体”获奖代表丁诗雅带记者参观了茶食联营工坊的生产车间,并重点向记者介绍了面点师董汉卫,“董师傅是我们专门聘请的老师,有着40多年的老面馒头制作经验,对待每一锅馒头都认真负责,每次馒头出锅,董师傅都会第一个品尝,确保品质、味道没问题后再出售。”
  在生产车间里,“青心大姐”们身着统一的围裙,在董师傅的指导下,手法娴熟地揉面、称重、定型、蒸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保证馒头的口感和品质。“我们工坊精选优质面粉作为原料,采用老面引子发酵的传统制作工艺,经过六道工序,蒸出来的馒头味道香、有嚼劲,吃得还放心。”“青心大姐”徐翠说道。
  凭借着美味、健康、实惠等特点,茶食联营工坊的馒头产品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销路越来越好。记者了解到,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联营工坊将逐步扩大招工规模,预计将带动村内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以上。
  下一步,海青镇将继续发挥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巾帼工坊项目落地生根,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贡献更多巾帼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