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项目培育工程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小切口”撬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提升”
□本报记者 李宛遥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如何增强企业主体对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获得感、满意度?西海岸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3年以来,新区创新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项目培育工程,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紧盯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广泛征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金点子”,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以“小切口”撬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提升”。
一项目一评估
培育创新“好项目”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过程,是不断攻克痛点、难点、卡点的过程。为打造一批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营商“好项目”,新区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围绕法治为民解难题、优化涉企法律服务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择优对50余个项目进行立项培育。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与高质量落地,新区构建了一套涵盖“项目申报-项目初审-深度培育-项目评定-宣传推广”的全方位项目管理流程,并配套建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项目督察调研机制,由区纪委监委、区检察院及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政府法律顾问等多方参与的督察调研组,对重点项目责任单位进行实地督察调研,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各领域法治建设重点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在项目质效评估方面,新区按照“一项目一评估”原则,成立由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法学专家、法律服务行业代表、企业家代表及相关法治建设部门领导等人员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终审入围项目进行评审。截至目前,新区已选树10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事”和7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新区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
解难题送政策
结出营商“金果子”
新区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项目培育工程,固化一系列“好经验”,切实帮企业解决了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为畅通联系服务企业渠道,新区以提升法治惠企精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惠企便民系列项目落实。通过加强民生领域司法保障、强化法治优商力度,新区切实为企业解难题、送政策。其中,“我与企业一起成长”活动成效显著,2024年以来共收集解决企业融资、用工、配套等诉求4300余个;“新区法律服务超市”积极发挥作用,整合律师、公证、鉴定、调解等资源,为市场主体提供普惠性法律服务,2023年以来免费为企业、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1800余次。新区还推出“法惠企航·益企向未来”“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等活动,走访企业9272家,提供惠企法律服务24925次,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援助298件次。
为提升服务效能,新区全域布局了103处“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小站”,提供11类60门涉企课程,开展税务、金融、法律等宣讲活动100余次,帮助市场主体解决问题210余个。新区还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网上立案、诉调对接、审判辅助等功能,实现诉讼服务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网上立案审查时间缩短至0.86天,网上鉴定、电子送达率分别达到100%、92%,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在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方面,新区依托“执破协同”项目机制,在新区首次适用预重整程序,成功挽救了一家负债10.29亿元的新区某知名企业。该企业238名职工的工资全部清偿,250余亩土地被盘活,实现了在“危机”中寻得“新机”的转型升级。
化纠纷除隐患
优化法治“软环境”
“感谢检察机关为我们挽回了经济损失,并帮我们出谋划策堵漏建制。现在,公司的管理质效明显提升,公司资产更安全了。”日前,区检察院在办理发生在新区某企业的职务侵占案时,企业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这也是对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认可与肯定。
据悉,在司法护航营商环境方面,新区紧盯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探索推动“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综合治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最大限度将涉企风险隐患消除在事前。2023年以来,先后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460余起。新区还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发布“不罚”“轻罚”清单,2023年以来,各行政执法部门累计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不罚、轻罚2384件次,减免金额475.6万元,惠及市场主体2312个。开启“不扫码不执法,执法必扫码”的规范执法新模式,全区59家行政执法单位、2877名执法人员以及790项行政执法检查事项,全部实施“扫码执法”平台化运行,解决执法不协同、随意性较大、重复低效等难题。
下一步,新区将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妥善处理涉企纠纷,助企纾困解难,创新工作机制,以务实“硬措施”营造更优“软环境”,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