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穿上科研白大褂,烟台姑娘曲绍宁扎根新区逐梦
青春因坚持而美丽

▲曲绍宁在实验室做试验。
□本报记者 张静
2015年,还是山东科技大学大四学生的曲绍宁穿上军装,参军入伍,实现了儿时的从军梦想;两年后,她脱下军装重回校园,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后,她穿上白大褂,在实验室里从事科研工作……面对人生的每一次关键选择,曲绍宁总是不惧挑战、勇往直前。“两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我坚强的品格,让我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克服无数失败与挫折。”曲绍宁说。
从军营的训练场到工作单位的试验台,从挥汗如雨的高强度训练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攻关,曲绍宁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奋斗故事。
>>参军入伍<<
从“撑不住”到“零失误”
2015年,还是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的曲绍宁站在征兵宣传海报前,做出参军入伍的决定。从小就梦想穿上军装的她,决心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小时候,看着电视上的军人,我非常向往,他们的飒爽英姿和肩负的责任使命让我心生敬意。”曲绍宁说,“我当时就想,要抓住这次机会,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曲绍宁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经过层层选拔,她终于收到了入伍通知书,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某作战连队,承担驾驶运输任务。
然而,军营生活的节奏极快,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对驾驶人员的严格要求,一度让她难以适应。“刚开始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快要撑不住了。”曲绍宁坦言。
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曲绍宁总会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答案每次都很清晰——是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为了能报效祖国。
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支持下,曲绍宁逐渐适应了军旅生活。闲暇时间,她还主动向战友请教技术和经验,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最好。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两年“零失误”的表现,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并获得部队嘉奖。
“现在回头看,那段军旅生涯真的让我成长了很多,让我变得更加果敢坚毅。从那以后,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想,更难的我都挺过来了,现在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曲绍宁说。
>>重返校园<<
一次次受挫一次次尝试
2017年,曲绍宁脱下军装,重新回到校园。“两年的军旅生活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扛牢肩上的责任。”曲绍宁说,她决定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凭借优异的成绩,曲绍宁顺利考取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在材料学领域深造。然而,科研的道路同样充满挫折。“连续三个月,我所负责的试验毫无进展,每一次调整参数都要从头再来,那种挫败感真的让我很苦恼。”回忆起那段学业上的艰难时光,曲绍宁依然印象时刻,“不过,每当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在军营度过的日子。那些繁重的体能训练和驾驶任务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
于是,曲绍宁频繁地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调整思路。经过一次次尝试,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刻,那种感觉真的无法形容,感觉所有的努力都值了。”曲绍宁说。
在研究生期间,曲绍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学生”、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先进个人、“闪耀材料十大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承担新生军训任务,积极参与宣传工作,用亲身经历鼓励更多同学走进军营锻炼提升、实现价值。
>>扎根新区<<
在科研路上追光而行
2022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曲绍宁在济南工作了几个月,但她发现自己始终牵挂着西海岸新区。“我的老家虽然在烟台,但我在西海岸学习生活了这么多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曲绍宁笑着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化,每次看到新区的发展成就,都会让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带着这份归属感和热爱,2022年12月,曲绍宁辞去了济南的工作,回到西海岸,加入了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职业征程。
如今,作为一名科研助理,曲绍宁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统筹与推进。项目启动初期,她需要深入理解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围与预期成果;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分配任务,细化每个人的职责与期望目标。项目推进过程中,她要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开展试验、调查和数据分析,并通过定期会议与进度报告掌握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计划。在试验中,她要严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推动项目开展。
试验完成后,曲绍宁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她还需要汇总数据、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或专利材料,并准备验收文件。“这些资料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通过验收。每次邀请专家验收和鉴定时,我也很期待成果。”曲绍宁说,“每个项目结束后,我们还会总结经验,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这片土地承载了我的青春奋斗,也是我未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曲绍宁说,“扎根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推动科研项目,为这片热土注入活力,让我感到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