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公仆意识,筑牢党性根基
□刘晓伟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所谓党性和公仆意识,是指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及对身份认定、职责履行和价值实现的一种认知。党的干部的身份,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党的干部的职责,就是为人民谋福祉;党的干部的价值,就是让人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性和公仆意识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它的主轴却从来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那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信念坚定是党性和公仆意识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坚定,就是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走得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私心杂念丛生,甚至临阵脱逃。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干部要成长,就必须用真理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为民服务是党性和公仆意识的力量之源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领导就是服务,党员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论述了人民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党的七大上将其正式写入党章。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勤政务实是党性和公仆意识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勤政务实,勤字当头、实字托底。勤政,就意味着党员干部要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人民做事;务实,则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把为人民做事落到实处。勤政务实,既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更是终身使命和责任。
敢于担当是党性和公仆意识的重要体现
担当指的是承担责任、有魄力。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讲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朝的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有讲究担当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又赋予了担当新的、更多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清正廉洁是党性和公仆意识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极大凝聚了党心民心。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无数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但是也有一些人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究其原因,就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化。要做到清正廉洁,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是关键。如何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呢?靠学习、靠教育、靠自律,而且要防止它变化。另外,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进京赶考”。七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这场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新时代新征程,怎么能够保持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党、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