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刘晓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国式现代化越是向前推进,各领域所面临的新情况就会越多,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挑战也就会越复杂。各级领导干部往往身处改革发展最前沿,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头羊”,同时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力军”。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好、行得更稳,我们必须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的本领、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着力增强干部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是干部的必修课
应急处突能力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素。进入新时代,党对干部增强执政本领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其中驾驭风险本领是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
基层干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排头兵”,往往面对诸多急难险重的任务,全面提升和锻造基层干部应急处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是党员干部应对风险挑战、有效化解危机的基础性、核心性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只有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突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化危为机。
干部急需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复杂性、危害性、紧急性、连锁性、群体性、公共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中,领导干部起着决定作用、核心作用,对突发事件的判断、定性、授权、治理及面对危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素质都事关事件处置的成败。
回顾以往重大突发事件的问责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和担当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例如,在一些突发事件处置中,有的干部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训练,预判识别、迅速决策、资源配置、舆论引导等专业能力不足,常常造成突发事件处置不力;有的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有的干部敷衍应付、作风飘浮,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的推诿扯皮、不能主动靠前等。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反映的是干部担当意识不强,影响了突发事件处置效果。
如何提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提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要增加考核问效措施,提高培训成效。缺乏专业指导和经验,干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及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处置措施等核心问题认识不足,会直接导致应对不力。因此,加强培训仍是提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应该提升量级,要专业持续、聚焦关键,针对每一类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培训。必须改变现有的干部培训约束手段偏软的问题,增加考核问效措施,像廉政、安全生产等加入“一票否决”,作为干部选拔晋升的重要依据,倒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学真懂。
提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要运用现代技术搭建应用场景开展模拟演练。每个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都会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剖析,总结经验做法、修补短板弱项。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设计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模拟场景,让干部以决策者、执行者等不同身份,进行应对处置的模拟演练,并辅以考核评价,以此提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处置能力。
提高干部应急处突能力,要推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多岗位历练。在复杂多变、融合联动的现代治理环境中,如果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经历单一,就很难胜任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因此,在选配地方和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时,应充分考虑和评估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干部既在职能部门进行专业锻炼,成为行家里手,也要有基层一线的综合历练,熟悉和参与基层的治理体系,有驾驭风险的经验,能够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的各个体系高效运转,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科学处置。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