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也谈“外卖”

  □徐永芳

  晚上,我正陪女儿写作业,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还夹带着喊叫:“外卖到了!”我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邻居家的!”
  邻居是一对年轻小夫妻,经常加班,回家时间晚,点外卖成了常态。年轻人嘛,吃外卖无非图个简单省事,不足为奇。像我这种自认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中年女性,无论从口味还是从健康方面考虑,都很少吃外卖,我甚至将这些快餐类的食物统称为“垃圾食品”。
  不过在某些特殊时候,外卖又着实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今年暑假的某天,我去海滩游玩,因贪恋海边的清凉舒爽,迟迟不愿离去。中午时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停车位附近却没有发现便利店。我猛然想起了外卖,于是点了一份麻辣香锅、一瓶饮料。在选择送达地点时,我闹了个笑话——为精准定位停车地点,我将地址输入“XX路公厕”。我想,骑手接单后会不会以为是恶作剧呢?这大概是他第一次往公厕送外卖吧。不过我多虑了,没多久我就准时收到了外卖。
  外卖骑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来源构成多元,学历、履历甚至是才艺都不可小觑。商场里即兴弹钢琴、帮办公室人员修电脑、代人炒菜、给人带娃……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外卖骑手似乎无所不能。
  虽然我不常点外卖,但不得不承认,外卖平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外卖不但能给自己点,还可以为家人、朋友点,甚至异地下单美食、鲜花、饮品等,备注栏里还可以即兴加几句贴心的文案。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即时表达心意,将那份牵挂连同礼物一同准时送达。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大街小巷总会闪动着外卖骑手的身影。偶尔他们冒险闯红灯、加塞、压实线变道,也许是为了赶时间,能多送几单,也许只是为了准时送达。
  有一次,我晚上开车出门,行至路口准备右拐时,突然从右后方冲出来一个骑手,还好我和他同时紧急刹车,避免了相撞。从那以后,我内心对这个群体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了很大意见。直到看了一部电影《逆行人生》,才一改偏见,对外卖骑手多了几分理解与包容。
  影片讲述的是一名被公司裁员的中年程序员在遭遇生活的种种重压后,转行成为外卖骑手并重新找回信念与勇气的故事。电影真实再现了外卖骑手这个群体的不易:下单地址的偏僻怪异、路线的复杂、门卫的阻挠、客户的刁难、超时差评的罚款、饮食的不规律、同行之间排名与奖金的残酷竞争……这些都在考验着骑手们的身体和心理。若非生活所迫,谁愿在拥堵的车流中飞奔穿梭,拼了命地要同时间赛跑呢?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不时会看到外卖骑手的崩溃瞬间:电动自行车因为道路湿滑而侧翻,外卖箱中的食物撒到了地上,需要赔付甚至被投诉;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延迟送达,收到差评被罚;上楼送餐过程中,车上的外卖被偷;带着年幼的孩子送外卖……尽管他们已经很努力工作,但一个差评、一次意外,往往就成了情绪崩溃的诱因。
  请对外卖骑手多一分宽容、少一些计较吧!毕竟,每个人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尊重那些提供便捷服务的群体。当然,外卖管理行业有义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并出台一些对骑手更加人性化的考核举措,让我们所有人的生存环境更加温馨、和谐。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