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收红薯

  □张建英
  周末,阳光甚好,冲走了三天的阴霾,驱走了深秋的霜寒。受朋友邀请,我到他们的自留地采摘农果。
  一番寒暄过后,我们带着朋友准备好的塑料袋、锄头、采摘杆,向红薯地走去。狗棚里的大黄狗欢快地摇着尾巴问候我们,让人不禁心生怜爱。朋友说,大部分红薯已经收完,长势最好的四垄留给了我们,就等我们来过周末,体验收红薯的快乐。
  在朋友的分配下,大家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刨地、有的拉瓜秧、有的捡红薯,大家有说有笑,讨论着“可否记工分”,在劳动中回味当年大集体时代辛勤劳动的微甜。
  朋友负责把红薯秧先扯走,留出地面,几个悄悄躲在地里的红薯露出了头。老大哥拿起锄头,在前面刨地。估计老大哥也是好久没有拿农具了,刨地的方向时而顺着地垄,时而垂向地垄。很快,红薯或大或小一窝窝地露出全身,有的是红皮,有的是黄皮,大小不一。
  我们两位女士,戴着手套开心地撑开编织袋,蹲着把红薯抓在手里,搓去瓜皮上的沙土,把红薯轻轻收进袋里。有一个糖果大小的红薯甚是可爱,我用手套搓去它身上的泥沙,感觉比较干净后放入口中。瞬间,脆甜的果肉填满口腔,伴着微微的泥土牙碜——这就是自然的馈赠和乡土的滋养啊!我满意地咽了下去,心想终于尝到最鲜美的红薯了。
  四垄红薯,最终装满了八个编织袋。望着满满的“战果”,大家相视一笑。时代变了,我们农耕民族的劳动基因却没有变。一片田、一批种子,加以时节的养育,自然就会给予我们满满的收获。这个时代,播种了我们的期望,更回馈了我们的劳动。
  平凡铸就收获,平凡铸就伟大。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