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对联红 年味浓

  □徐晓燕

  迈进腊月的门槛儿,年的脚步声便越来越清晰,浓郁的年味也咕嘟咕嘟冒出来。年味是家乡人准备过年忙碌的身影和欢喜的笑脸;是年集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是家家户户蒸煮煎炸随着炊烟飘出的香气;更是植根在民风民俗深处、透着浓浓喜庆吉祥的对联。
  贴对联是人们在春节来临前表达心愿的美好方式,它饱含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和期盼,特别是在乡下,人们总喜欢把简陋的房子贴得红红火火。
  对联也叫春联,在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都会把美好的憧憬、热切的期盼寄于贴对联这种仪式上。贴好后,顿觉门楣生辉,整个院子亮堂起来,年的喜庆噌的一下就增了十分。
  现在贴对联,用透明胶带一贴即可,省却了好多麻烦。过去,贴对联要用浆糊,而熬制浆糊是把对联贴好的关键一步。浆糊是用适量的水和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粉搅和好后加热制成的,加热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让浆糊变得均匀而黏稠,对联才能贴得更平整,风吹日晒仍牢固如初。
  贴对联首先是清理门框上的旧对联,这活儿一般小孩子们喜欢干。他们拿着小铲子,朝着层叠的位置轻轻地贴近旧对联的最底层,再用力上下推,“刺啦刺啦”的声音之后,干净的门板就露出来了。
  清理完毕,用刷子把浆糊均匀地抹在新对联的背面,“唰唰唰”上上下下几个来回,浆糊就黏在了上面。
  贴的过程中要仔细看好,确保上下两联对齐。有的人家贴得很是认真,先按照去年的位置,一点点地把对联从上往下黏贴上去,不着急抚平,而是先走远几步,看看位置是否整齐。此时,不用大人知会,在一旁做助手的孩子就会直接跑到远处,左看看右看看,凭着感觉告诉大人调整对联的位置,直到最后大家都满意为止。然后再走近,用手轻轻地把对联的边缘和四个角按平,用干净的炕笤帚由上到下扫一下,使之更加服帖。
  贴对联也是有学问的。上下联要分清,一般来说,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过去,农村有文化的人不多,文化水平也不高,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现在和过去的阅读习惯不同,所以贴反是常见的事,甚至把不是一副的对联贴在一起的笑话也不少见。
  当对联贴好,太阳已经升高了,阳光均匀地洒在大门上,对联上的每个字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就把过年的气氛渲染出来了。此时,人们心里顿生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整个村庄也仿佛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起来。
  记忆中,每到年底父亲就成了全村的“红人”。农历腊月二十之后,父亲会在村办公室摆好笔墨,义务为乡亲们写对联。他会根据来人带的纸的量,仔细询问门的宽窄,估算好字数,将红纸对折成长短一致的方格,书写的内容依据贴的位置来确定。他时而冥思苦想、时而蘸几下墨,随着手中的毛笔自如地翩跹起舞,漂亮的毛笔字便跃然纸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春联拿到院子里晾晒,墨香便在冬日的阳光里袅袅地氤氲着。
  不大的屋子里挤满了说说笑笑的村民,大家相互切磋着春联内容,感觉特别热闹。有人在院里朗朗诵读着已经写好的春联:“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是“喜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春满人间”……还有几副是每家必写的专用对联,贴在相应的地方,比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出入平安、抬头见喜等。反正家里家外所有的物品都要沾点红色,象征着喜气、鸿运、吉祥、幸福。乡亲们把热切的盼望寄托在对联上,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能吃好、穿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这些年年写、年年贴、让人百看不厌的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倍感亲切。小小的院落里,平整的地方全晾晒上了对联,干净的石块压住对联的边角,满院火红,充满浓浓春意。
  村里老人说,对联是在给先人脸上贴金、给后辈儿孙贴福气呢!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彤彤的对联都就位了,福字也贴遍了房前屋后和墙角。大街小巷被红色的装饰渲染,点燃了欢乐的节日气氛,小小的村庄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是新年里的一道风景,蕴含着人们的心声和希望;对联也打开了新年的窗户,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