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完成2100余户居民回迁工作,力争三年内新增停车泊位5000余个……新区出台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九大提质行动”,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品质西海岸”向新再出发

□本报记者 张静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月6日,全区2025年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暨品质西海岸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发布《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聚焦发展所需、市民所盼,着力实施老旧片区改造提质、老旧厂区提质、老旧管线改造提质、交通畅行提质、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提质、城市防洪排涝提质、公共服务提质、城市公共节点提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质等九大提质行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活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打造“品质西海岸”,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增强群众幸福感。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从老旧小区改造补齐民生短板,到废弃工厂变身创意园区,再到一个个山头公园与时尚街区焕新亮相……过去三年,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实践为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如今,随着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新区将以更加精细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方式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功能,让城市焕发新活力,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在老旧片区改造提质方面,新区将其作为扩展城市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促进空间更新和业态更新良性互动,研究导入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重点研究双珠公园周边、家乐城片区等片区改造方案,以存量资源评价为基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同时,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推进长安路片区、辛安驻地、王台驻地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预计2025年完成5个村庄2100余户居民的回迁工作。同时,统筹文化传承、空间优化和业态提升,打造活力街区,升腾城市“烟火气”。
聚焦老旧厂区提质改造,对风河以南工业园、原临港工业园、辛安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内的低效用地、闲置工业厂房及相关存量设施调查摸底、更新提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探索采取市场主体自主、社会力量联合、整体收购等多种模式,进行综合提升、空间再造或功能调整,鼓励引导低效用地进入土地二级市场流转交易。
实施老旧管线改造提质行动,研究推进31个城市污水、排水、供水、消防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实施换热站及管网节能改造等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改造老化燃气市政管道及支线庭院管网,完成3万余户管道燃气用户的物联网燃气表更换。纵深推进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更新改造存量老化燃气管道3.2公里并建立随查随改机制,切实提升燃气管道运行安全水平。
聚焦群众关注的交通问题,新区将有序实施市政道路建设改造、道路渠化改造、智能交通建设、城市“断头路”打通等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提质行动。2025年推进实施滨海大道-星海滩路等4处堵点交叉路口改造工程,建设55处交通流感知设备、190个智慧交通设施,持续提升道路畅行能力。深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开通公交专用道,并逐步提高城市主次干道的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公交设施建设与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公交接驳地铁港湾式站点位置,缩短公交换乘走行距离。对西部老城区,灵活调整公交运营策略,根据客流需求实际合理安排发车间隔,降低公交空驶的同时,全面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性,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提质行动,涵盖停车设施、城市防洪排涝、公共服务、城市公共节点及精细化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停车设施建设方面,按照“增量扩容、存量挖潜”的工作思路,新区将重点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土地和地下空间等资源,有序推进停车场建设。力争在三年内新建23处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5000余个,重点布局地铁站、学校、医院等高需求区域,缓解市民停车压力。依托“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全区停车资源,实现“停车一张网、车主一个号、支付一平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 安全、高效的停车服务。
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新区将通过系统排查和改造,解决易淹、易涝区域的风险隐患,提升城市内涝防御与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实施老旧排水管网提升改造、积水点改造工程等内涝防治项目,着力解决长安河、豆金河、小辛河、镰湾河等排水分区内涝问题。以西部老城区为重点,加强城区排水管道隐患排查及修复,建立排水管网监测体系,建设排水管理智慧应用平台,提高地下排水管网智慧监管水平。
在公共服务方面,新区致力于补足教育、卫生、养老、农贸市场、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施完整社区建设,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建设衡山路中学等9所中小学、幼儿园,维修改造实验初中等学校老旧校舍。新建改造全民体育设施20处,扩建中德足球基地。对公共供电设施及线路产权不明晰、缺乏专业化管理的住宅小区,按照先易后难、依法合规、积极推进的原则,分期分批实施电力设施及线路户表改造,切实提升群众用电质量。在住宅小区、产业园区、公共场所等群众需求集中区域,建设4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位。
城市公共节点的改造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新区将对长期闲置的街角、空地和小型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和“微改造”,综合实施历史文化保护、环境卫生提升、绿化修复等措施,提高这些空间的利用率和城市环境质量。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新区将持续推进市容秩序、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项行动,强化违法建设治理,完善垃圾分类机制,推动“城市一网统管”平台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探索物业服务企业全流程监管办法,推动业主委员会应建尽建,打造15个物业管理先行示范街区,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优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打造精致新区、洁净新区、现代新区、智慧新区。
强化服务要素保障
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在“小步快走”中稳步实现,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智慧性和韧性。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新区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和创新机制,确保各项行动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实际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和优化城市更新及城市建设指挥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统筹推动新区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落实。各大功能区、职能部门、镇街以及区属国企将把城市更新工作列为重要议题,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够高效落地,形成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
加强要素保障。坚持“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做好规划、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统筹用好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增量支持政策,用好资本市场投融资工具,拓宽城市更新资金渠道。
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及时传递城市更新政策与进展,同时开展“金点子”征集和“请您阅卷”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
加强统筹调度。建立新区城市更新动态项目库,按照“储备一批、研究一批、推进实施一批”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鼓励各单位争先创优、担当作为,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系着民生福祉。2025年,新区将大力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建设,顺应群众期待,瞄准痛点难点,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