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戏迷

  □刘玉芳
  说起看戏,我是个标准的戏迷。
  小时候,每年正月村里都会请戏班子进村唱戏。每到这时,我就有了份正儿八经的工作——剧组小跟班。在得知“戏班子下午来,晚上开唱”的消息后,我中午简单扒拉两口饭就和小伙伴去戏楼前等待剧团的到来。“来了!”很快,眼尖的伙伴发现了一辆车,那是辆中巴,正缓缓朝这边开来。
  车停下后,从车上下来一堆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下来的人陆续搬下很多大箱子。我们好奇地瞧着,不一会儿,一个个箱子被搬到了村里刚盖好的戏台上。戏班的人打开箱子,从里面拿出各式各样的器具:鼓、戏服、灯具……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东西。
  戏班的大人在舞台上忙活,我们小孩子在舞台下忙活。由于村里的大喇叭已提前广播了哪天有戏,所以大家都早早地从自家拿了板凳在戏台下占座。太师椅、长板凳、小方凳……五花八门的凳子在戏台前摆了八九排。我们这些小孩趁着大人还没来,都努力地移动自己家的凳子,见缝插针般将它们移到一个更好的观看位置。
  不一会儿,舞台布置好了,我们也玩累了。大家抓紧回家吃饭,以便饭后赶来看戏。
  晚饭期间,我吃得挺着急,然后把碗筷放下就要离家。虽然家人都嫌我去得太早而阻止我,但我还是坚持出了门。到了戏台那里,发现果然表演还没开场。我便跑到后台,在化妆室门口掀开门帘看演员们化妆。干这事儿的可不只有我一个,大家你掀帘我也掀帘,一会儿就把帘子掀出个大口子。这时,屋里出来个人轰我们一回。大家随即作鸟兽散,很快又再次凑上前掀帘,直到大戏开场。
  开戏了,我们一家挤坐在长凳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戏台上的一切:中间直立架高的两个麦克风,两边那些打鼓的、拉弦的演员,场上好几层的帐幔,以及演员们各种色彩的服饰和悠扬的韵律唱腔……那感觉,简直是美轮美奂。
  其实,我们小孩子并不知晓演员们在唱些什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喜欢舞台的色彩斑斓,我们热爱此处的亮堂欢乐,所以我们不惧寒冷,每场都坚持到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记得一个下雪的夜晚,我独自打着伞出门看戏(家人都不愿意雪天外出),并从开场看到了散场。天气真冷啊,我的脚被冻得失去知觉,手也麻木了。那场戏,台下的观众数量最少,但也有平时的一半。散场后,我有一种解脱感,赶紧往家猛跑。
  那时,白天的戏一般是下午唱。虽然上午没戏,我也像大人出工一样“准时打卡”。这个时候,演员们有的休息,有的练功,两人打来打去,不时还翻个跟头,我趴在戏台边上看得如痴如醉。
  时间过得真快。五天十场戏很快便结束了,我们小孩子又趴在戏台边看人家撤台、装箱,把大大小小的箱子放到中巴车上。看着自己喜欢的演员,我真想上前跟他们拥抱一下,作为告别。可我不敢,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目送着中巴车缓缓驶向村外……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我,你这个戏迷的演唱水平如何呀?我只想回答:曾经,我真想拜师学艺,可是嗓门不亮,只好罢了。有时想想,喜欢未尝不也是一种享受。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