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车
□徐永芳
父亲的身材算不上魁梧,也不认识多少字,却是个庄户地里的能人。无论是家里的活还是外面的事,都能找窍门,不甘心落后于人。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家户户忙着捣鼓各自的小日子。我们家里不光多了一个我,还添置了一辆木板拖车、一头毛驴。农忙之余,父亲就套上驴车去面粉厂拉面,卖到乡下去,以赚取差价。从此,我家的收入逐渐多了,吃白面也成了常态。
父亲赶着驴车走的都是高低不平的乡间土路,遇到上坡路时,父亲就和驴儿一起拉车,到了平坦的路时,父亲就坐在车上,高兴时还哼一段曲子,但从来不敢打盹,即使困得睁不开眼,父亲也不敢大意,这一车白面可是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来源。
那时候我们姊妹几个还小,不知道父亲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总是无忧无虑地跟着母亲站在村口,等待夜幕下远远响起咯吱咯吱的驴车声。
后来家里又买了自行车。农闲的时候,父亲就用自行车带着最年幼的我赶集或者串门。我坐在后座上,听着风呼呼地刮,有时候还能睡着,迷迷糊糊中感觉父亲伸出一只手扶着我。于是,我时常装睡,就为了享受父亲的呵护。
我非常珍惜坐在车子上的机会,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农忙的空隙,父亲还要骑着车子,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子后座绑上一个竹筐,去周边的镇上卖菜。冬天会载着个木箱子,装上一大袋的茶叶,沿街叫卖。父亲靠着一辆自行车,撑起了整个家。
我们姊妹几个长大后,父亲的白发也多了,但他并不服老,又买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母亲赶集、走亲戚,去较远的地里干活时也会骑着。那些时候回娘家,都是父亲骑着摩托车去镇上的车站接送我。有一次我领着儿子回娘家,提前打电话让父亲去镇上接我。当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时,突然发现父亲的背影矮了、瘦了,骑摩托似乎也有些吃力。想到这里,心里有些难受,但是儿子一路上都很高兴,下车后兴奋地说:“姥爷真酷!”父亲听了后笑得开心,我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如今父亲年纪大了,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就给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下他老人家的出行更方便了。不管是去赶集、去村西头打水,还是去邻村助老食堂打饭,都会骑着三轮车。三轮车成了他的腿,成了他的“新朋友”。
父亲仍不服老,还经常学着年轻人那样骑摩托车,腰杆挺直,身体前挺,戴着头盔时,更是难以看出他是一个七旬老人。从他的身影里,依稀能看到年轻时自信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