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手擀面

  □李祈宁

  人过中年,诸多记忆总在脑子里盘旋,如同眉头聚拢的川字纹,挥之不去,赶都赶不走。
  儿时,每天晚上不管我们乐不乐意,娘都会雷打不动地做一顿擀面条吃,若是赶上我们在外瞎蹿胡闹弄一身泥,回家晚了作业又没写完,晚饭还会佐以“笤帚疙瘩炒肉”。娘做的擀面条颇有些炉火纯青的味道:面团在顷刻间一团一揉,一擀一切,葱花爆锅,开水下锅。面条外形有宽、窄之状,材质有普通面粉、杂粮面之别。随着四季更替,伴随面条滚进锅里的青菜,有茼蒿、白菜、萝卜、土豆之分,伴以蛤蜊卤汁、芹菜或是青椒炒肉为肴,偶尔也有腌制的虾酱,或是从咸菜缸里摸上来的咸菜疙瘩。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质生活还没有那么丰富,对于偶尔吃个桔子罐头就能恣儿半天的小孩子来说,最喜欢酸甜辛辣口味的食物,对于寡淡的擀面条,只有厌倦。
  现在想来,在大米尚不具备条件成为主食的当时,能在面粉这方天地里专心耕耘一个小面点,娘堪为“擀面条的工匠”。她每天从地里回来,喂猪喂鸡,还得烧火做饭。面团揉起来的是对于儿女的期盼,擀开的是烦心惆怅,热锅里咕嘟冒泡的是沸腾的人间烟火气。
  青少年时期,一腔热血,盼望着早日脱离父母的监管与唠叨,对未来充满憧憬,想象自己在事业、家庭及人生路上的无限可能,认为会活出精彩人生。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不知不觉已人过中年,经历了社会的风雨肆虐、人情冷暖,宽慰踟蹰难行自己的,还是到家时娘那一碗热乎乎的手擀面。
  娘虽然年龄大了,但手擀面的技艺却更加纯熟精湛,一日未曾放下。好在孙辈喜欢吃面条,还真是对了她老人家的口劲。谁会想到,原本一碗纯正地道的爆锅手擀面,会成为当今宴席的压轴满堂红,个中缘由无非是寄托了儿时的成长、乡愁,也是膜拜孝情、亲恩的至上仪式。
  不少人说,随着年纪增长,人就越来越回归原点,不管是食性口味还是为人处世,渐趋活成父母的翻版,自己对于儿时深恶痛绝的玉米饼子、煎饼、地瓜、豆腐,现在是时时怀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承载着喜怒哀乐,不经风见雨不成其为完整人生。无论生活给予的是幸福还是痛苦,都应以平常心去接受,一帆风顺总是良好的祈愿,调整好心情迎接每一个生活中的挑战,既是责任又是使命。
  若你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试试娘做的手擀面吧,相信它能些许宽慰风中凌乱的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