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春日里的风筝

□田桂铭

  春日的暖阳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老屋的院子里。微风拂过,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远处田野的清新。这是爷爷为我安排的春日节目:二月二,放风筝;二月五,种菜籽;到了春分,扎风筝。扎好了风筝,才算是完成了春天的仪式,而这件事,必须由心灵手巧的爷爷来完成。他戴着一顶旧草帽,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坐在院子中央的小板凳上。阳光洒在他的身上,给那一头银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仿佛岁月的沉淀都凝聚在了他的身上。
  爷爷屏息凝神,低头看看手中的竹条,然后抬起头,目光穿过院子,微笑着望向远处的蓝天,仿佛已经看到风筝在空中翱翔的样子。他拿起一根竹条,用小剪刀轻轻一剪,竹条便被裁成合适的长度。接着,他将几根竹条用细麻绳绑在一起,动作熟练而轻巧。我站在一旁,看着爷爷的手指在竹条间穿梭,仿佛在编织着春天的梦想。
  “爷爷,风筝什么时候才能飞起来呀?”我忍不住问道。
  “快了,孩子,快了。”爷爷抬起头,笑着对我说:“扎风筝最重要的是骨架,骨架扎得结实,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说完,他继续手中的动作,不一会儿,一个风筝的骨架就初具雏形。爷爷拿起彩纸,小心翼翼地贴在骨架上,用浆糊固定好每一个角落。他不时用手轻轻抚平纸面,确保没有一丝褶皱。他的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化在他的手中。
  “扎风筝的诀窍在于细心,要一点点来,不能急。”爷爷满是慈爱地看着我,“就像种庄稼,得一粒粒地播下种子,才能收获满仓的粮食。做事也是这样,要一步一步地来。”
  我盯着爷爷,突然觉得他像一个艺术家,用双手和智慧将春天的希望编织成了一只只风筝。他的生活哲学,就像这春日的暖阳,温暖而质朴。
  接下来,爷爷又拿起一根长线,一端系在风筝上,另一端握在手中。他站起身,迎着微风,轻轻一跑,然后猛地一松手,风筝便在空中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爷爷一边放线,一边调整着风筝的方向。不一会儿,风筝便稳稳地飞上了天空,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
  直到这时,爷爷所说的“最重要的活儿”才宣告结束。接下来的那些奔跑嬉戏的时光,则完全属于我和小伙伴们。夕阳西下,望着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我雀跃无比。爷爷却还是微笑着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那笑意深深嵌进了被岁月雕刻出的皱纹里,很深,也很温暖。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