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街道“晓楠薪援团”让劳资纠纷化解有速度更有温度
“三心三力”解“薪”事
□本报记者 丁霞
在黄岛街道劳动争议调解队伍中,“晓楠薪援团”绝对是最亮眼的那一支。这支由7人组成的调解团队,以调解员刘晓楠为核心,始终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将“薪事不难”的信念融入每一次调解工作。他们凭借专业素养与温暖关怀,在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让劳资纠纷化解有速度、更有温度。
>>一场拉锯战<<
9275元背后的困局
2024年底,一起劳动报酬纠纷案摆在了“晓楠薪援团”面前。务工人员战先生手持工资条,满脸焦急地走进黄岛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原来,他被日照某建筑公司拖欠9275元劳动报酬长达5个月,多次索要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只能申请劳动仲裁。战先生说:“这笔钱中有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一家人就指望它了。”而企业方面也是一肚子苦水,公司资金链断裂,账户里的余额仅够支付水电费,并非是故意拖欠工资。
面对这一僵局,“晓楠薪援团”没有“照章办事”。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矛盾背后双方的困境:对战先生来说,这9275元是家庭生活保障的“救命钱”;对企业而言,若强行支付这笔费用,可能会导致停工停产,面临“生存危机”。在此情形下,刘晓楠带领团队连夜制定出“三步走”方案:稳情绪、摸底数、谋出路。
>>十二轮磋商<<
寻找法与情的平衡点
起初,调解陷入僵局,为打破困局,“晓楠薪援团”先给双方奉上一杯热茶,耐心倾听战先生与企业的诉求。随后,团队启动“背靠背”调解模式。一方面,帮助企业梳理应收账款明细,发现一笔工程尾款可在一个月后到账;另一方面,对接法援律师,为战先生计算法定赔偿额度,明确“拖欠工资+补偿金”后,再与企业协商。
反反复复经过12轮沟通,调解员身兼数职,既是双方诉求的“传声筒”,又是缓和矛盾的“减压阀”,还是出谋划策的“智囊团”。他们协助战先生整理维权证据链,与企业负责人确认款项,还多次与款项支付方沟通。甚至在除夕夜,大家仍在微信群里跟进案件进展。
终于,今年2月18日,企业收到工程尾款,负责人主动提出先支付战先生3000元,剩余款项于3月6日结清。战先生表示理解并愿意等待。
>>一份协议书<<
写满双赢智慧的民生答卷
3月6日,随着6275元打到战先生的账户,这场历时87天的劳动纠纷圆满解决。战先生特意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企业负责人董先生也感慨道:“多亏调解员帮忙,让我们缓了口气。现在项目已经完工,工人工资全部到账。”
此次调解中,“晓楠薪援团”巧用分期支付的方式,既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又为企业争取到了缓冲期。同时,联合司法、金融、街道等,成功破解“两难”困局。针对案件执行周期长的问题,建立“履约提醒”机制,每周跟进支付进度,确保协议全面履行。
在调解过程中,“晓楠薪援团”总结出“三心三力”工作法,即用耐心倾听消解对抗,用公心裁断树立信任,用仁心帮扶传递温暖;提升法律政策把握能力、群众沟通共情能力、复杂问题破局能力,为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接下来,“晓楠薪援团”将坚持“解一案、暖一心、护一方”信念,优化调解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在化解劳动纠纷中为高品质民生建设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