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五微地块”,乡村“处处生花”
张家楼街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加快打造“花园式街道”

石河头村民正在给自家门前的“微花园”浇水。

岭前马家庄村的“微花园”里,各色花卉争奇斗艳。
□本报记者 祁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2024年以来,张家楼街道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通过对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公园、微场院等“五微地块”的更新利用,加快建设“花园式街道”,推动农村面貌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质”的转变,让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档升级。
更新“五微地块”
塑造品质村居
在大崔家庄村,蔷薇攀长的“微花园”取代了斑驳的水泥围挡;昔日村头的柴草堆变身整洁的“微场院”。这番美丽整洁的景象正是张家楼街道更新“五微地块”的生动缩影。
据悉,该街道积极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全面清理整治农村公共区域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问题,按照“小投入、微景观”原则,探索“五微地块”的高效利用。开展乡村公共空间绿化美化行动,在村庄出入口、主干道等重要节点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微花园”;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等闲置空间,鼓励村民建设整洁有序、界线分明、护栅整齐的“微菜园”,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便利了居民日常生活;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围绕民宿、采摘等项目发展樱桃、杏树等特色“微果园”;依托各村现有的休闲健身广场,设置环形健身步道等,打造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微公园”;合理利用村庄外围闲置空地,建设用于存放柴草、农机具的共享“微场院”,并对集中堆放点合理布设围网或绿化遮挡。截至目前,张家楼街道共计建设一村一品“微花园”300余处、房前屋后“微菜园”210处、农旅体验“微果园”80处、休闲娱乐“微公园”27处、农机具集中存放“微场院”63处。
记者了解到,“五微地块”的高效利用,还孵化出“有机果蔬集市”等新业态。石河头等村结合农文旅产业,采用“微地块+产业”融合模式,种植果树和时令蔬菜,形成“住民宿、赏花园、品鲜果”的田园体验链,带动60余户村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提升。
“此次‘五微地块’的探索利用,既美化了农村环境,又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张家楼街道城管环卫中心主任董刚介绍道。
破解养护难题
健全长效管护
“之前家门口经常堆满杂物。自从实施了花园式街道创建行动,家门口全部清理出来种上了花,现在整个村子的绿化都做得很好。”家住纪家店子村的赵素梅指着门前的一片小花园对记者说。
建设花园式街道,长效管护是关键。为此,张家楼街道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构建起“街道党工委‘一线指挥’-新村党委‘区域统筹’-自然村党支部‘前沿阵地’-村民‘自主治理’”的工作体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政府干”到“大家干”,从“突击整治”到“长效治理”转变。
“我们在花园式街道创建工作中,探索实施‘微心愿认领微地块’行动,广泛动员村民认领‘微花园’‘微公园’等‘五微地块’,并通过‘最美地块’评选、德育积分兑换等激励措施,引导村民主动融入花园式街道创建工作,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管护质量,有效破解了‘建设易、养护难’的问题。”松山村党委书记徐炳霞表示。
此外,张家楼街道还创新实施新村物管运营模式,按照“自己村庄自己管理”的要求,统筹新村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辖内道路、河道、环卫、绿化、改厕、污水等板块一体化管护运营,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
生态景观大提升
擦亮农文旅品牌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助推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据悉,张家楼街道围绕画美达尼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绿泽画院、樱皇谷、红枫林等网红景点,持续开展“植树培绿”行动,助力打造37处旅游打卡点,进一步擦亮了“周末近郊游 首选张家楼”等农文旅品牌。
该街道还系统推进农村道路、乡村水务等“九项提升工程”,实施松泉山市级森林公园等23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完善智能停车、休憩驿站、慢行交通等旅游配套,打造总长度14公里的5条景观道路,积极营造“城在林中、道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线特色景观。
下一步,张家楼街道将继续探索人居环境整治精细化管理模式,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工作思路,坚持“低投入、精管护、高品质”工作原则,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力打造“品质楼里 处处生花”花园式街道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