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让“最后一公里”变“最美零距离”

大场镇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化解民生难题

  □本报记者 徐丽
  
  2025年,大场镇积极开展“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组织200余名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对全镇万户居民进行全覆盖走访。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化解各类民生难题,全力构建“党建引领、数智赋能、全域覆盖”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自活动开展以来,已走访居民500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解决住房安全、医疗救助、土地纠纷等民生问题30余件。

  变群众“上访”
为干部“下访”

  过去,群众有诉求往往需要主动上访,如今大场镇通过“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实现了干部主动下访。大场村59岁村民徐金伟一直担忧养老钱不足,在活动中提出农村养老保险提档需求:“我和老伴务农,没固定收入,现在每月交300块钱,听说能多缴多得?”了解到徐金伟的顾虑,走访干部吕栋云当天就对接镇社保团队,详细为其讲解最高档1000元/月的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并陪同他前往银行开通代扣业务。“工作人员为我讲清楚了政策,服务太贴心了。”徐金伟高兴地说道。
  “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以访民生、听民意、察民情为目的,以“听群众讲心里话,和百姓谈家常事”为着力点,动员干部主动深入群众,用心倾听群众心声,用情为民排忧解难。通过这一转变,大场镇推动网格化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升级,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快响应”,极大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此外,大场镇将网格化治理升级为“智能云网格”。大场镇综治中心建立“问题收集—分级流转—限期反馈”数字系统,各类民生问题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上传至镇级指挥平台,迅速分流到相应站所处理反馈,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
“土办法+家常话”
干群同心解难题

  “过去是群众追着干部跑,现在干部主动来敲门。”凤栖村村民秦洪进拿着印有包联干部电话号码的连心卡,对“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赞不绝口。大场镇通过“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积极化解土地流转、邻里矛盾等民生问题,办结率达90%以上。干部们用“家常话”与群众交流,以“土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把政策宣讲融入日常聊天,将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大场镇通过“四个一”工作标准构建基层治理闭环,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开展政策宣讲。干部走访时,用“菜园收成如何”“今年麦价咋样”等话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依托“问题收集—分级流转—限期反馈”机制,重点解决土地纠纷、住房安全等民生问题。对于复杂问题,镇综治中心每月召开“连心会”,与司法、信访等部门联合调处,并建立“一事一档”跟踪台账。例如,在调解光伏板采光纠纷时,同步制定后续迁移方案并建立执行档案。同时,借助“场快办”数字平台实现线上诉求智能分拨,村民通过连心卡反映农田排水渠堵塞问题,仅半天就能完成疏通。
  活动开展以来,干部手持《为民日志》逐户走访,记录宅基地确权、春耕贷款等诉求20余条。全镇已发放500余张连心卡,整合包联干部、相关职能部门等14类服务热线,确保群众诉求“24小时响应、48小时反馈”。
“连心会”变“诸葛会”
基层治理提效能

  在大场镇的月度“连心会”上,大场村村民徐瑞彩举着一本1989年颁发的已经泛黄的《房屋所有权证》感慨:“这次‘连心会’真把老房本的事放心尖上了。”其诉求经走访干部王泽奎录入《为民日志》后,迅速核实权属并反馈至镇综治中心,通过“问题收集—分级流转—限期反馈”机制进入重点督办台账,多部门联动推动换证手续办理。
  “我们要把‘连心会’打造成基层治理的‘诸葛会’,此活动不是短期开展,而是长期行动。”大场镇党委副书记张建宁表示。随着“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场镇计划将“走访经验”转化为“民情数据库”,针对高频问题建立预警机制,实现从“救火式应对”到“前瞻性治理”的转变。预计到2025年底,全镇将实现走访全覆盖,形成“小事网格办、大事镇域结”的治理闭环。
  下一步,大场镇将聚焦平安大场建设目标,继续做好矛盾联调、政策宣讲、民情收集、风险排查、服务落地闭环管理,将优质服务从“最后一公里”转变为“最美零距离”,奋力开创安全稳定、政通人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