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完成工程总进度的93%
比翼双飞,就在今年

▲两台卸船机成功上岸。
□记者董梅雪报道
本报讯近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工程项目建设迎来重大进展: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2台3500吨/小时卸船机首次采用“过驳-滚装”方式,成功完成整机上岸,从靠泊到上岸仅用8天,创造了青岛港工程建设新速度,标志着这一省级重点工程全面进入关键收尾阶段,预计2025年上半年建设完成、下半年投入使用。
此次上岸的两台卸船机自动化程度更高、作业效率更高,额定起重量84吨,额定生产能力达3500吨/小时,自重接近2300吨,在自动化卸船作业的基础上,开发了各类辅助作业机构的自动控制,实现整机自动化,同时采用在线状态检测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将为干散货板块一体化运营和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为确保卸船机性能完全匹配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作业需求,山东港口青岛港建管中心联合山东港口青岛港董矿公司组建专项工作团队,进驻制造厂家历时378天现场督造。技术团队深入参与设备设计优化,从原材料选型到制造工艺全程管控,累计提出500余项改进建议,量身定制适应董家口港区风浪条件、装卸工艺的专属方案,为设备“即到即用”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2台卸船机顺利上岸,在黄海复杂水文条件下,山东港口青岛港建管中心、董矿公司、轮驳公司统筹协调,实行24小时轮班驻守制,在董家口东港池狭窄水域环境中,克服船体重心高、风流夹角大等不利因素,创造“卸船机上岸接力赛”作业模式。首台设备上岸后12小时内,即完成第二艘运输船的通航协调、泊位调度和过驳准备。创新采用“拖船头尾双主缆+八字辅助缆”系泊工艺,仅用1小时完成10组缆绳固定,确保船舶在3米浪高条件下稳如磐石。搭载的可调式滚装轨道系统,通过4台同步卷扬机实现42米/小时的精准移动,配合智能压载系统实时调整船岸高差,最终在高平潮窗口完成毫米级精度对接。
据了解,作为全国在建的最大矿石码头工程,山东港口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2022年12月正式开工,规划建设30万吨级铁矿石泊位及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1600万吨,堆场面积新增12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完成工程总进度93%。该工程竣工投产后,将与既有40万吨级矿石码头形成“比翼双飞四十万,世界一流矿码头”新格局,助力青岛港40万吨级大船接卸数量持续领跑全国沿海港口,推动青岛港枢纽能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码头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承载着货种功能布局、战略转移的重要任务,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项目负责人李成川表示,未来,青岛港将建成全国自动化率最高、作业效率最快、混配精度最好、经济生产最优的“双40万”干散货数智码头以及干散货板块的国家铁矿石储备基地、东北亚转口分拨基地、全国增值加工基地,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