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胶南街道深化“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她力量”

提升服务效能,传递“娘家”温暖

  □本报记者 祁璟 本报通讯员 邵璐

  为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提升服务妇女群众效能,近年来,胶南街道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积极融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推动“三新”领域妇联建设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她力量”。
  胶南街道把“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工作列入妇联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统筹谋划推进,采取“党建+妇建”深度融合模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基层妇联组织规范化建设。街道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工作,全面摸排有女性从业人员的“三新”组织,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深入辖区重点非公企业,分批次了解行业女性从业状况和相关需求,为建好妇联组织打下坚实基础。
  胶南街道妇联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沟通、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摸排企业女性从业人员状况,精准对接需求并建立动态台账。在组织建设上,坚持因企因社制宜、先易后难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三新”组织,优先在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的领域成立妇联组织。同时,按照“抓点带面、逐步推开”策略,聚焦园区、头部及规上企业,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组建一个、带动一批、引领一片”的示范效应,持续推动“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走深走实。
  街道妇联围绕妇女创业就业、儿童友好等工作,提供技能培训、普法宣讲、健康关怀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吸纳“三新”领域女性人才加入妇联执委及“胶心姐姐”志愿服务队伍。这些女性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普法宣传、矛盾调解、创业分享等活动,并在企业和“妈妈岗”专场招聘会中提供政策咨询与岗位引导,持续拓宽服务妇女群众的渠道,让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广大妇女群众的“娘家”。
  截至目前,胶南街道妇联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领域指导建立妇联组织35个。下一步,胶南街道将完善组织体系,深化服务内涵,让“三新”领域女性感受到“娘家”温暖,为基层治理贡献更多巾帼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