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妙手巧治小儿顽疾
□本报记者龚鹏
“孩子整夜张嘴呼吸、打鼾,白天频繁清嗓子、挤眼,脾胃功能弱,把我们急坏了……”近期,市民杨先生的儿子因抽动障碍、腺样体肥大、消化不良,饱受夜鼾、小动作多、消化不良等困扰,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均未取得理想效果。日前,杨先生带儿子来到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心(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寻求科室主任白亭文的帮助。
白亭文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意辨证脉法,突破“见症治症”局限,从中医“形-气-神”三维视角出发,全面解析患儿病情。通过志意辨证评估以及《灵枢·本神》“志意通,内连骨髓”等理论,白亭文发现患儿“志不足而意任”,控制力弱、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抽动。在脏腑辨证方面,白亭文锁定肝郁、脾虚、肾不足、胃热的病机,同时运用耶鲁量表、行为评估量表等测评,综合评估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针对腺样体肥大,白亭文为患儿开具以温阳通散为主要作用的个性化方剂,化解痰瘀阻滞;针对抽动障碍,活用强志和意的中药汤剂,微观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平衡;针对脾胃虚弱,定制运脾和胃作用的中药汤剂,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另外,白亭文还运用通络开窍穴贴疏通肺经肝经,为患儿定制耳穴调神方案,贴压“神门-交感-肾上腺”情志三角区,调节抽动神经冲动;使用脐疗温运脾胃,起到脐灸神阙穴、温运脾胃的作用。
不仅如此,白亭文还通过与杨先生深入沟通,探讨患儿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化解亲子沟通障碍,给予家庭行为干预意见,进行不良行为矫正与重塑。
经过1个月的系统治疗和1个月的巩固,杨先生观察反馈孩子的抽动频率减少90%,情绪稳定,注意力改善,自我控制力增强,夜鼾等腺样体肥大症状消失,且体重增长,食欲增强,精力充沛。
“腺样体肥大、抽动症不仅是器官病变,更是‘志意失和-脏腑失调-行为异常’的病态循环。”白亭文表示,“临床上,这两种疾病容易相伴出现,且兼有脾虚表现。建议出现鼻塞、夜间张嘴呼吸、睡眠打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急躁不耐、眨眼、清嗓子、耸肩以及腹痛、消化不良的儿童,选择进行志意辨证系统化评估,早日对症下药,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