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他办公室的灯,永远比车间熄得晚”

新区劳动先模人物王际春深耕智能制造,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担当


   ▲王际春当好智能制造领域的“排头兵”。
  
  
  □本报记者 王雪

  走进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挥舞的机械臂和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交织成一首“科技交响曲”,而奏响这场“交响曲”的指挥家之一,正是2022-2024年度西海岸新区劳动先模人物王际春。
  当“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时代命题摆在面前,身为企业生产总监的王际春用实干给出了响亮回答。三次突破性的产能跃升、两座含金量十足的行业奖杯、近百名技术骨干的快速成长,共同勾勒出一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图谱。
  以智造为笔
  绘就产业升级新图景
  
  作为生产总监,王际春深知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精度差的痛点,他主导搭建起覆盖全流程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让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可视可控。工人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完成从订单排产到质量追溯的闭环管理,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8%、人工错误率下降30%。
  仓储物流的智能化改造更是充满挑战。当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上线时,王际春连续三个月驻守车间,与工程师反复调试参数400余次。深夜的厂房灯火通明,他对照流程图逐项验证,最终实现物料流转效率提升35%。这项革新不仅让工厂入选工信部5G全连接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更推动企业成为离散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在柔性制造单元建设过程中,王际春创新提出“一人多机”操作模式。通过优化工序衔接和操作台布局,使员工可同步操控多台设备,实现整机总成产能提升48%,订单准时交付率跃升至98%。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王际春在车间地板上铺开图纸反复测算的身影,是凌晨两点仍在测试设备稳定性的执着坚守。
  用匠心筑基
  锻造质量安全双防线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员工的生命线”,这是王际春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他构建的EHS(环境健康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将风险评估贯穿生产全周期。他每周亲自带队排查隐患,创下连续1460天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一次,他在巡检中发现传送带防护栏松动,立即叫停生产线进行整改,并以此为例在全厂开展举一反三排查。
  质量管控方面,王际春牵头打造的全流程追溯系统堪称行业典范。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每个环节都会生成专属数字身份证。一次,某批次产品出现偶发瑕疵,系统在两小时内就锁定了问题工序,避免了300万元的潜在损失。这套体系推动产品一次合格率升至98.5%,助力企业斩获2024年青岛市市长质量奖。
  在降本增效攻坚战中,王际春发起“制程改善提案”活动,激发全员智慧。针对电气车间线束装配效率低的难题,一线员工提出的“模块化预装方案”被采纳后,单日产能提升25%,年节约成本超80万元。三年来,企业累计实施了150余项员工提案,创造了逾500万元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员工增收的互利共赢。
  传工匠薪火
  培育智能制造生力军
  “王总监办公室的灯,永远比车间熄得晚。”这是中加特员工们最深的感触。王际春结合工作经验,建立“双通道”人才培养机制。在技术序列设立五级工程师晋升体系,管理序列开辟班组长梯队建设计划,让年轻人既有成长阶梯,更有奋斗方向。经他培养的97名技术骨干中,已有23人成长为项目经理、车间主任。
  面对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困境,王际春创新“理论+实战”培训模式。每周三的“技术夜校”里,他从设备原理讲到故障排查;每季度的技能比武中,他设置智能排产系统操作等新型考核项目。这种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让团队在市级工业互联网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从普通技术员到智能制造的领军者,王际春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他像精密的齿轮般带动整个生产体系高效运转,以创新之火淬炼“中国智造”的铮铮铁骨。这份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不仅成就了个人价值,更擦亮了西海岸新区高端装备制造的金字招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