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聚合人才强支撑、聚合民意优服务、聚合民智促共治、聚合品牌树标杆,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

“四聚”赋能,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新港山路社区为外卖骑手提供餐饮服务。
  □本报记者 丁霞
  
  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新港山路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通过“聚合人才强支撑、聚合民意优服务、聚合民智促共治、聚合品牌树标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让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夯实人才根基
  激活治理动能

  “新港山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高校专家+本土骨干+社会力量’立体化人才体系。”薛家岛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中心主任戎洪兴告诉记者,新港山路社区与青岛理工大学合作设立“高级社工师工作室”,制定《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本规范》,有效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动能;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助力9名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证;聘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于义睦等10人担任志愿服务导师,开设“志愿服务生态链赋能特训营”,孵化300名“全能型”志愿者,形成“高校智库定向赋能、本土社工精准执行、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多元人才格局。
  同时,新港山路社区积极动员辖区企业职工、高校学生、新就业群体人员注册志愿者,形成多元治理力量;与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共建“善者同行”项目,为外卖骑手提供暖心服务;让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定期入驻社区,实现青年成长与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精准了解需求
  打造服务矩阵

  “我们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精准了解群众需求。”新港山路社区党委书记范偌为告诉记者,线上依托微信群,鼓励群众随时反馈需求;线下开展“敲门问需”行动与各类座谈会,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需求,尽全力帮助解决。例如,针对外卖骑手提出的“工作强度大、健康隐患多、无暇顾及家庭”问题,社区联合多方为外卖骑手打造“港骑新”六大暖心服务体系,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关怀。
  同时,新港山路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服务矩阵”,针对新市民群体推出“候鸟有家”融合项目,针对老年群体设立“银龄学堂”,针对外卖骑手引入“积分银行”机制,实现“需求收集-服务设计-激励反馈”闭环管理。

  整合多元力量
  汇聚治理合力

  新港山路社区积极引导外卖骑手、商户等参与社区治理,如上报安全隐患、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收集信息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此外,社区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双向奔赴”治理生态。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机制,社工团队负责需求调研、项目策划、资源整合,志愿者队伍执行具体服务,形成“社工搭台、志愿者唱戏”的高效协作模式。开设“邻里议事会”,积极吸纳新市民群体的意见建议。推行“积分制”治理模式,激发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

  项目场景赋能
  提升治理质效

  新港山路社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和新市民需求,培育了“港骑新”“候鸟有家”“心桥解忧”等品牌项目。其中,“港骑新”品牌项目成为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的“粘合剂”,“候鸟有家”品牌项目增强了新市民的归属感,“心桥解忧”品牌项目成为基层矛盾调处的标杆项目。
  同时,新港山路社区通过品牌场景赋能,提升服务质感。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15分钟服务圈”特色品牌场景,如“雷锋宣传角”、“YEAH归人”青年夜校、“共享生活坊”等,使社区服务从“功能叠加”升级为“品牌聚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此外,新港山路社区还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开展雷锋故事宣讲等活动,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的社区文明新风尚。
  下一步,新港山路社区将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