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服务模式入选青岛市地方改革案例
擦亮“小窗口”,做优“大环境”
□本报记者 王雪
日前,西海岸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创新构建商标一站式服务平台 以‘小窗口’服务优化营商‘大环境’”案例入选青岛市地方改革案例。
近年来,区市场监管局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通过商标业务受理“小窗口”的优质服务优化营商“大环境”,坚持从企业视角出发,创新构建商标“授权-用权-维权”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重塑业务流程、延伸服务半径、畅通维权渠道,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商标服务,打造了商标服务“西海岸样板”。作为全省首个区县级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连续两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通报表扬,服务经验做法入选青岛市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十佳金牌案例”。
重塑业务流程
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
通过实施“一个团队”打包办、“一套流程”标准办、“一个窗口”贯通办等举措,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打破传统专人专窗办专事的服务模式,全面梳理归集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商标服务事项,在国家商标局授权开展的商标注册、变更、续展等24项业务基础上,将分散的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3类事项纳入窗口,实行“一件事”集中受理、“一团队”集约办理,实现专科型队伍向全科型队伍转变。截至目前,窗口高效完成商标业务5200余件,服务新区5件商标上榜国家“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占青岛市的1/5。
针对商标业务专业性强、办事群体不易懂、操作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对商标注册等三大类32项服务内容进行精细分解,编印发布全省首本《国家商标业务窗口服务指南》并更新至2.0版,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模板式”范例;实施“预先线上指导、现场容缺受理、延时服务办结”三步工作法,通过线上线下专窗实现“一表申请、关联审批”“即来即办、即办即走”服务,累计为企业节省业务办理成本近500万元。
聚焦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需求,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开通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实现专利权、商标权质押登记“一个窗口”贯通办。同步开设“网上办”“加急办”绿色通道,质押登记业务平均用时压缩至0.5个工作日,效率提升5倍以上,打通企业无形“知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便捷通道。窗口运行以来累计促成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融资20.04亿元。其中,2024年促成质押融资金额达4.92亿元,有力支撑企业品牌价值向现实效益转化。
延伸服务半径
服务站搬进产业园区
记者从区市场监管局获悉,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创新打造“1+6+1”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即以国家商标窗口为核心,在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等重点园区布局6个商标指导站,同步设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站。同时发挥工作站紧贴市场主体的优势,整合“市监部门、承建企业、服务机构”三方资源力量,针对企业不同需求,驻站提供品牌调研规划、商标注册等定向服务800余件次,全力打破部门界限和层级壁垒,构建高效便捷、增值赋能的知识产权新生态。
为加快推动商标服务“走出去”,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变被动“坐等咨询”为主动“下沉问需”。线上依托“政策通”“希企通”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商标政策推送,减少企业信息搜索成本;线下联合代理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组成西海岸新区知识产权服务团队,开展“入园惠企”系列活动,先后走访中德生态园、澳柯玛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开展公益性商标体检服务300余次,针对企业商标品牌“创、育、用、管、护”五大关键环节进行“把脉问诊”,为全区100余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聚焦打通“地标产品”向“地标品牌”的升级路径,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整合黄岛蓝莓、海藻制品等全区特色优势产品数据,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双名录”,通过靠前指导和政策帮扶,提升市场主体申请“用标”积极性,帮助地域资源“溢价升级”,推动产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全区地理标志使用覆盖率达到100%,12个产品入选“好品山东”,占全市总量的1/4,“灵琅八鲜”成为全省首个海洋渔业区域公用品牌。
畅通维权渠道
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聚焦企业商标品牌战略,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创新实行商标业务窗口与快速维权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一体化管理运行,建立健全维权线索共享、取证信息互联、执法办案联动机制。发挥窗口“探头”作用,第一时间对案件是否侵权进行快速判定,为行政执法部门案件办理提供辅助指导,有效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累计协助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00余件,助推新区成为北方地区首个承接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的区县。
针对涉企商标维权纠纷点多面广、调解力量分散薄弱等问题,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深化行政司法合作创新机制,与青岛仲裁委员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及区法院、区检察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商标维权援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联动,对侵权事实明确、双方争议点较少且有调解意向的案件,由窗口辅助行政部门开展纠纷调解,区法院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办案周期比法定时限压缩50%以上,其中青岛啤酒商标侵权赔偿纠纷入选2022年青岛市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
围绕企业出海“产品先行、专利滞后”导致的海外商标抢注、侵权风险高等痛点难点,新区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对接法律服务联盟、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建立由专家库、法规库、案例库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库,围绕企业拟出海目标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点对点提供“布局+预警+保护”三个维度的培训指导,助力企业最大程度规避海外侵权风险。联合黄岛海关推进企业海关商标保护备案共279件,引导出口企业运用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海外商标“一次申请、多国通用”,窗口运行以来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30%,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