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自第七届牡丹芍药赏花季开幕以来,大村镇共吸引游客约8.5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700余万元

做活“花经济”,颜值变产值


  ▲学生在青岛国际牡丹产业园写生。□记者梁玉鹏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梁云霄
  
  记者从大村镇采访获悉,自4月25日西海岸新区第七届牡丹芍药赏花季暨2025年龙马大村民俗文化节开幕以来,该镇共吸引游客约8.5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700余万元。近年来,大村镇以花为媒,通过整合花卉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深挖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赏花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花引客<<
  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大村镇的青岛国际牡丹产业园便会迎来一年中最为绚丽的时节。园内的牡丹、芍药次第绽放,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此外,大村镇还打造了一处重点农文旅融合项目——灵龟湖共享田园有机农场,进一步延伸了该镇的“赏花经济”产业链条。该农场占地百余亩,种有芝樱花、紫藤、木绣球、百合等六十余种珍稀花木,此外还设有亲子农耕体验区、露营区等板块。大村镇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将镇域内的“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蹚出一条“以花引客、以景促产”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花海摇曳下,大村镇还涌动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脉搏。作为龙马文化的发源地,大村镇文化底蕴深厚,是丁氏文化、盐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剪纸、书画、诗歌等民俗文化的积蕴之地。为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近年来,大村镇通过举办牡丹芍药赏花季暨龙马大村民俗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赏花的同时,体验龙马旱船、龙马大鼓、鱼拓等特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以花兴业<<
  撬动镇域经济发展

  依托第七届牡丹芍药赏花季,大村镇推出全新旅游路线,串联起青岛国际牡丹产业园、“馒有爱”面食文化研究院、大村鱼拓工坊、灵龟湖共享田园有机农场、“金扁担”联农共富直播院落、丁家里民宿等特色业态点位。大村镇创新打造“景观游览+美食体验+研学实践+品质住宿”一体化文旅消费新业态,让市民游客在山水相映的诗意画卷中,沉浸式体验大村镇独特的魅力,感受山水田园与现代文明交织融合的和谐乐章。
  这些新业态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出游体验,更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据统计,自第七届牡丹芍药赏花季开幕以来,大村镇乡村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共吸引游客约8.5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700余万元。大村镇持续释放文旅经济活力与乡村振兴魅力,形成了“以节促产、以产兴镇”的良性循环。

  >>以花利民<<
  铺就增收致富新路

  大村镇坚持“花卉+农业+文旅+电商”发展模式,以“赏花经济”为抓手,助力镇域农特产品走出田间、登上“云端”、畅销全国。本届牡丹芍药赏花季期间,现场设有农特产品展销摊位,集中展示蜜薯、石磨面粉、食用菌、石锅茶等大村镇优质农特产品,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现场选购。此外,“木耳书记”王本顺也在现场直播带货,助力“大村好品”卖向全国。
  通过大力发展“赏花经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村镇不仅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出游体验,也在提升“大村好品”知名度的同时,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探索出一条“节会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的惠民富民新路径。
  下一步,大村镇将继续以花为媒,深挖“赏花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