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三不”解民忧,“三心”暖民心

珠海街道浮翠街社区党委书记薛友鹏扎根一线实干担当,擦亮社区平安和谐底色


   ▲薛友鹏(中)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以实干回应群众期盼。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有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就去找薛书记,他绝对能帮你解决好。”在珠海街道浮翠街社区,居民们提起社区党委书记薛友鹏时纷纷竖起大拇指。
  性格温和、笑容真挚,说起话来让人备感亲切,这是薛友鹏给人的第一印象。担任浮翠街社区党委书记以来,薛友鹏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工作目标,独创“暖心、舒心、恒心”工作法,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擦亮社区平安底色。因工作表现出色,薛友鹏获评“2024年西海岸新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搭建“连心桥”
  暖心调解解民忧

  浮翠街社区位于新区西部城区核心地带,0.32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密布着11个老旧小区和近百家商铺。面对停车位不足、部分基础设施老化等“城市病”引发的矛盾纠纷,薛友鹏深知,唯有畅通与群众的沟通渠道,才能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得到解决。
  2024年4月,水产家属院小区改造期间,施工方不慎震裂了周边商铺王女士店内的自来水管。由于管道埋在墙内,漏水未及时发现,产生了比平时多出近5000元的高额水费,王女士与施工方就管道修复及水费承担问题僵持不下。
  薛友鹏得知后,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先后3次组织社区、街道物业办、老旧小区改造专班、自来水公司及双方当事人在浮翠街社区调解室进行协商调解。他从公平公正、长远合作等角度反复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王女士同意自费重铺水管,施工方则承担多出的水费,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这样的场景在浮翠街社区调解室已成常态。据悉,薛友鹏打造了“线上+线下”双平台,不仅24小时接收居民诉求,还将每月10日定为“书记有约”见面日。据统计,2024年以来,薛友鹏通过“流动调解进小区”等形式,成功调解30余起纠纷,成功率达90%。

  激活“共情力”
  舒心服务赢民心

  如果说制度平台是化解矛盾的“硬支撑”,那么情感共鸣就是基层治理的“软实力”。
  记者在薛友鹏的笔记本扉页上看到,这里标记了“三不法宝”:不坐办公室、不摆架子、不说官话套话。在他看来,调解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心贴心的共情。他用真情化解矛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情、理、法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水利局家属院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每逢雨季就会出现污水溢流,居民对此头疼不已。薛友鹏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查明是公共主管道堵塞原因导致。
  面对疏通费用收集这一难题,薛友鹏挨家挨户走访沟通。居民张先生起初因费用问题坚决反对,薛友鹏多次上门与其沟通,从社区公共利益、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耐心解释。经过多次走访,张先生最终转变态度,支持集资疏通管道。
  费用收齐后,薛友鹏随即协调施工人员进场,短短三天就解决了这一困扰居民许久的难题。

  播种“法治苗”
  恒心普法促和谐

  面对浮翠街社区60%老龄人口、15%流动人口的复杂结构,薛友鹏创新“法治滴灌”工作法,将普法教育化作绵绵细雨,浸润居民心田。他积极组织各类普法讲座,结合真实案例,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
  在一场邻里纠纷普法讲座上,薛友鹏分享了某小区两户邻居因楼道堆放杂物引发诉讼的案例。期间,他深入剖析案件涉及的法律规定,明确指出楼道属于公共区域,任何业主都无权私自占用,居民们听后很受触动。“薛书记讲的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原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和法律有关,以后可得多注意。”居民孙颖感慨道。
  此外,薛友鹏还组织社区志愿者成立法律宣传小分队,将高空抛物、宠物伤人等高频问题制作为宣传材料,走街串巷向居民发放。看着居民们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薛友鹏欣慰地表示:“当法治成为习惯,和谐自然水到渠成。”
  既当矛盾调解员,又当普法宣传员,薛友鹏用“三心”工作法织就了一张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网络。如今,“有事找薛书记”不再是居民的无奈选择,而是充满信任的托付。薛友鹏用管维修时的躬身背影、调解成功后的会心微笑、普法课堂里的豁然开朗,夯实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根基。
  “下一步,我将继续聚焦居民们的期盼与诉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用智慧化解难题,助力社区从‘心心相融’到‘欣欣向荣’。”薛友鹏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