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律援助中心创新服务模式,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撑起“安心伞”,筑牢“新”港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外卖骑手、网约家政工等新业态劳动者群体日益扩大,但因其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不足,维权之路常遇困境。日前,西海岸新区法律援助中心通过三次精准援助,帮助通过某APP平台接单、从事装修服务的刘某成功获赔,成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的背后,是新区法律援助工作紧跟时代需求、创新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
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流动性强、法律知识薄弱的特点,区法律援助中心开辟“绿色通道”,推行“减证便民”,简化申请流程。据悉,刘某因在工作时摔伤导致收入中断,生活陷入困境,该中心首次核实其经济状况、工作性质及伤情后,在接受再次、三次申请时,均当即予以受理并指派律师介入。律师先后协助刘某确认与平台的实际用工关系、厘清雇主责任、协调保险公司理赔,经过三次诉讼,最终为刘某争取到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10.4万元。
记者了解到,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纠纷常涉及用工平台、保险公司、分包方等多方主体,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区法律援助中心采取“先诊后治”“逐一解决”的做法,鼓励律师采取多种合法途径,争取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最大化。
在刘某案中,律师向有关部门申请调取商家APP平台入驻信息,锁定背后的雇主身份;协调保险行业协会督促保险公司履行意外险赔付义务;积极促成调解,引入小额诉讼“速裁程序”,压缩维权周期,从而形成“调查-行业介入-调解-诉讼”全链条维权闭环,大幅提升了维权成功率。
结合新业态劳动者“线上接单、线下奔波”的工作特点,区法律援助中心将事后救济转向事前预防,通过窗口、热线、网络等平台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建议,通过“法援+普法”进社区、进大集、进工地的方式,随时随地为新业态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着力提升新业态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据统计,自2021年《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法律援助中心已为近百名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
下一步,区法律援助中心将持续深化“援调对接”“跨域协作”“联合处置”等举措,以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法律服务,为新业态劳动者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