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新区构建“校城融合、供需对接、职企协同”一体化机制,促进驻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5.4%留区率”背后的引才密码


  ▲“千名人才进新区”集中选聘活动现场人头攒动。

  ▲第十一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在新区举办。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作为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主动顺应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新变化,以系统思维构建“校城融合、供需对接、职企协同”一体化工作机制,打通从职业规划、岗位匹配到就业保障的全链条服务,推动人才与岗位“双向奔赴”,实现青年人才创新势能与城市发展动能同频共振。
  2024年,5.6万名驻区高校毕业生开启职业新征程,25.4%的留区就业创业率体现了新区的引才成效。近年来,新区先后荣获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山东省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建设单位等称号,以强劲的磁吸效应,成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的活力热土。

  >>校城一体化推进<<
  让高校毕业生“想就业”

  为促进驻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区以“政府搭台、高校育才、企业用人”为逻辑主线,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多维度发力推动毕业生“想就业、能就业、好就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5届毕业生白俊婷曾因对职业前景感到迷茫而陷入焦虑,新区组织的“船舶海工产业研学之旅”成为转折点。在参观船舶海工企业人工智能部门的过程中,她不仅目睹了算法工程师如何优化港口物流系统,还与技术总监深入交流,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新区通过组建“职业规划导师”联合体,选聘重点企业人力资源师、人社专家、高校教师等多方力量成立“职业规划导师团”,并招募120余名“校园引才大使”,依托船舶海工、人工智能等5条特色产业研学路线,开展“双十计划”高校师生访新区、“百所高校看新区访企拓岗”、“驻区高校大学生名企游学”、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一课”等系列活动,已为5100余名大学生提供精准职业指导。
  锚定就业能力提升,新区成立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举办“产教融合、工学交替”集中对接会,促成17家次驻区高校与青岛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40家次重点企业围绕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通过发布《大学生实习见习手册》,布局12处“招才引智工作站”、10处“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14处驻区高校“职达校园”人才就业服务站、112家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网络,全方位搭建就业实践平台。
  在岗位供给端,新区将就业导向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建立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与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评价机制,将提供岗位数量、质量、结构、层级等就业贡献度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评价指标,对10家“吸纳青年人才就业突出贡献单位”给予授牌奖励,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带动大学生就业扩容提质。同步开展“千名人才进新区”集中选聘工作,精准发布服务保障新区“5+5+7”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招商引资、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专业优质岗位,覆盖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国企民企、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已吸引2200余名大学生扎根新区,实现区域发展与人才就业双向赋能。

  >>供需一体化对接<<
  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

  为解决驻区高校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不畅、用人单位岗位紧缩等问题,新区创新推出系列服务,以“供需一体化对接”模式,为毕业生架起通往理想岗位的桥梁,全力保障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聚焦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新区以数字化手段破局。“青西智找活”产业人才供需通平台全面收录在校学生就业意向,依托大数据算法精准匹配岗位。例如,毕业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兆瑞,通过平台对其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的深度分析,成功入职一家专注智能家电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作。目前,该平台已吸引超3000家企业入驻,累计处理求职数据超2.1万条,打造了便捷高效的“指尖上的人才市场”。同时,“就业创业一张图”电子导引整合210条政策及生活服务信息,为驻区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国首个直播带岗产业园成效显著,2024年开展625场直播带岗活动,吸引超5000万人次观看,促成1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在实现岗位精准匹配后,新区将目光投向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引擎”。通过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特色创业街区等载体建设,举办“西创赢——创业大咖说”等主题活动,并发布《新区创业服务电子手册》,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指导与政策支持。例如,青岛妖怪赋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不言创业孵化基地创新采用“合伙人孵化模式”,不仅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和资金支持,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成功孵化260余家电商企业,吸纳2300余人就业,实现创业与就业良性互动。
  为进一步提升招聘吸引力,新区还精准把握大学生群体特点,创新招聘形式。依托青岛国际啤酒节主会场资源,举办“诗酒趁年华·梦启西海岸”招聘会、“博士行”研修营、“与天下英才干杯”人才主题联谊会等特色活动,现场融入音乐情景剧等创意元素,单场活动平均吸引6400余名人才参与。同时,“起航西海岸”“青雁归巢”“招才引智名校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巡回招聘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也持续发力,2024年组织5200余家次重点用人单位参与,成功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3.5万余人,人才引进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职企一体化服务<<
  让高校毕业生“稳就业”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足的挑战,新区以“职企一体化服务”为破局密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创新服务模式、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全方位做好就业“后半篇文章”,助力驻区高校毕业生在新区“留得下,发展好”。
  聚焦“稳就业”核心目标,新区接连出台《关于支持区内高校大学生留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升级档案转递、户口迁移、实习见习等“一站式”服务。此外,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更是诚意满满,2024年至今,2.32亿元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精准发放到4.76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手中。与此同时,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工伤保险费率,开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等专项行动,让就业“蓄水池”不断扩容,2024年以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0.52万人,总量稳居全市榜首。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就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却面临劳动管理成本高、缺乏专业人事团队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为此,新区创新推出劳动关系托管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将劳动关系管理“外包”给专业社会组织,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青岛广能橡胶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每月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处理社保、合同等事务,托管后不仅解放了人力,还新招聘10余名大学生专注业务拓展。”截至目前,全区已有890余家中小微企业与托管机构签约,累计招录新员工8000余人,大幅提升就业稳定性。
  解决了“能就业”的问题,如何让毕业生“就好业”同样关键。针对制约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新区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实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024年以来,37家企业自主评价药物制剂工、营养师、电工等技能人才5752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3585人。此外,新区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累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160.5万元,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技能人才总数超60%,切实打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接下来,新区将继续紧扣青年人才需求,推进山东省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建设,让更多青春力量融入城市发展,走出人才与城市互相成就的新路子。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